试析新课程改革的人本教育
华体体育(中国)股份有限公司政治组 黄霞
【摘要】: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追求的最高目标。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贯彻和实践“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对改变思想政治课教学现状,实现思想政治学科的德育功能 ,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将人本教育理念与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机结合, 并结合实践对存在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探讨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中如何贯彻和实施人本教育。
【关键词】:人本教育 全面发展 实践 新课程改革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重大战略思想,它把“以人为本”作为自己的本质和核心,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贯彻和实践“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对改变思想政治课教学现状,实现思想政治学科的德育功能,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它的意义在于把人放在第一位,主张以人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顺应人的禀赋,提升人的潜能,完整而全面地关照人的发展。
一、 “以人为本”概念解读
“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是融中国儒家人本教育传统与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于一体的一种本土化的教育思潮。它强调以“人”为本,而非以物为本、以社会为本;强调以现实的人、具体的人为本,而非以抽象的人为本; 强调教育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本教育理念有着丰富的内涵,在现代意义上,人本思想主要包含两层意思:首先,人是社会的主体,是一切活动的根本因素。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人不仅是认识的主体,而且是劳动的主体、实践的主体、历史的主体。主体性是人的一个本质属性。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因此,人本教育要求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离开“人是目的”这个根本性问题,一切活动都将失去意义。其次,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根本,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马克思说过,未来的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以人为本”,将人看成是一切实践活动的主体,人在改造客体的过程中就必然发挥自身的能动性、自主性,使自己的存在和发展水平始终处于不断的更新中。同时,在创造对象物的过程中还能体会到自身所存在的巨大创造力和潜力,从而提高自我认识,努力发展完善自己。因此,人本教育就是教育要发挥学生的潜能,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动力和灵魂都只能是人自身。
随着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对人的尊严的重视不断加强,人本教育思想已成为现代人类文明的基本标志,成为驾驭人类社会的重要指南和执政理念。目前,人本思想已被作为一种科学的经世哲学观普遍运用到政治经济、治国理政、发展建设、管理、教育、行政等各个领域,因此思想政治课应贯彻这一精神,树立人本教育价值观,发挥政治学科人文关怀的优势,真正体现政治课的价值,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达到人的发展、社会的需求及政治学科知识三者有机的、辩证的统一,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持续的发展。
旧教育体制中唯分数论的痕迹很重,学校追求升学率,教师对比平均分,家长更是关心班级排名。例如:目前,中、高考升学率对学校产生很大的压力,在一些学校,教师、学生的工作、学习、生活都围着考试的指挥棒转,一部分学生因成绩达不到教师要求而得不到重视,即使受到重视的学生也只在学习上受重视而很难得到全面发展。再如,有的学校搞重点班,学习成绩高的上好班,好班配好老师,造成义务教育的不平等,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当代中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学生的主要任务不仅只是学习, 更需要思想、道德、身体等其他方面的发展;教师更应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从情感、意志、性格、习惯等方面来全面考查学生的发展,。因此, 在新课改形势下应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地运用人本原则,使其产生强大的辐射教育作用。
二、“以人为本”在实践中的现状
人本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较,具有明显的优势,突出表现在:以学生为中心,突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自主与独立探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协作学习与交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在这样的模式下,学生更乐于接受并主动参与学习,教与学的氛围和谐。但在人本教育教学实践中,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还有很多难题,这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思考:
1.教学模式与当前应试教育现状存在不相适应,影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目前,应试教育的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人本教育教学方式与目前考试要求相脱节,甚至相背离,让学生不得不处于为难、痛苦的境地:一方面,学生们乐于接受、互动性强、活泼有趣而又压力相对较小的学习模式;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得不面对需要大量基础性知识的考试。在考试现实面前,由于人本教育模式需要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这些反而增加了他们的压力。所以往往出现人本教育开课一学期后,学生成绩整体不升反降。在这种情况下,往往得不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2.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模式转变与角色转换难以到位。传统“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通过教师和学生一代传一代,教师的思维模式中已经形成了主动给予知识的“灌输模式”,而学生一直以来也养成了根深蒂固的被动“接受知识”的依赖心理。要突然之间打破这种模式,进行思维和角色转换,形成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新模式,颠覆教师与学生之间这种已经渗透骨头里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蹴而就也是不可能的。由于这种转变一时难以到位,在实践中教师仍以“教”为主,学生仍乐意“被教”。
3.学生课前准备形式化、工作量大,探究功能没有发挥。人本教育突出的特点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学生的学习潜能激发出来。如果课前没有做好深入研究,课堂上就很难对知识点进行准确理解,更不用说拓展和延伸了。但在实践中,一些学生把前置作业任务形式化,为完成任务购买相关的资料,找现成的参考答案,放弃了搜集和探索过程;准备讲课的同学很认真预习,但其他同学就不动手了;要讲的那部分内容准备较充分,不用讲的其它部分就不去看。前置探索过程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应有作用。此外,受各种条件、因素限制,学生课前准备工作量大,耗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影响到学生的积极性。
4.部分学生过于重视交流和讨论,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人本教育的新意是通过交流和讨论,让学生在讨论、合作和探究中解决问题,实现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的目的。但在实践中,一部分学生对人本教育存在误解,乐于搜集资料完成课堂交流和讨论,而忽视对基础知识的学习。讨论交流很热烈,一堂课下来,大体思路清晰,观点掌握了,但一些基础知识还是没有掌握;或者是主动参与讲课的同学明白了,其他听课同学还是不明白;或者是课堂上学生讲的不明白,还是需要教师讲。虽然,学生最需要的不是知识,而是能力。但能力恰恰需要知识提供支撑,没有掌握扎实丰富的基础知识,提升的能力也是不牢固的,更不用谈学生巨大潜能的发挥。在讨论实践中,还有就是部分学生参与意识弱,两极分化现象难以避免。总有一部分学生显得非常活跃和积极,而有一部分学生可能由于个性和准备不充分等其他原因,更乐于做一个旁观者、听众,这使课堂讨论失去了其原本意义,人本教育无差别目标难以实现。
5.人本教育模式与现有的学校教学管理模式存在冲突。人本教育强调以生为本,依靠学生的自主管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智力,推行的是留有自主空间的管理方式。但在实践中,以学生分数为依据,推行差别化教育管理的“重点班”、“实验班”、“A班B班”的模式仍大行其道。对教师而言,人本教育强调学校应对教师实行人本管理,对教师的教学除了作出常规的约束外,一般不要给予过多的干预。但现实是,教师总会受到诸如成绩测评、教学进度等方面的制约,教师在实践中难以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宗旨,并以此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对学校来说,人本教育有时则是为了应付观摩而开课,甚至图走过场,逢场作“秀”。
三、“以人为本”在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探讨
人本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学生、学校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作为教师而言,在实践中,结合我个人的体会和感受,试提出进一步推进和完善人本教育的思路探索。
1.首先要更新传统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是人本教育的价值取向。在具体教学实践上就是以学生为根据,深入研究和了解学生特点,对学生做到“知根知底”,并根据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施以恰当教育,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如课堂教学的设计:如何引发学生的兴趣?如何提出问题,如何制造悬念,创设情境,把学生调动起来?什么时候让学生学,以什么方式学?什么由老师讲,讲什么内容?等等,这些内容精心设计的前提就是准确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之上,这样才能保证教学质量和成效。
现代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学习的主人,是责权主体,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包容学生的个性和思维差异,激发学生潜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充分尊重,不带有个人好恶,不管优生差生都给予平等的机会,才能获得学生认同,学生才会全身心参与到人本教育中来。
此外,教师还要依靠学生。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来做,让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在一定意义上说,这并不是对教师主导地位的削弱,而是对教师教学的解放和教师自身思想的解放,解放的目的是要落在让学生主动发展上。因此,教师要把从教育教学内容的确定,到形式的采用,以至过程的主持、检查、评比等等,都要由学生自己去负责组织、检查、评比和总结,老师则负责做好引导参谋和评价服务。这样,学生就会具有鲜明、强烈的学习动机,内在学习愿望被唤醒,教学活动就可能取得更有质量、更持久的效果。
2. 其次,在教学实践中贯彻与实施“以人为本”,要做到:其一,教学目标要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确立;要实施情感教学,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品性教育只有在一个心灵与一个心灵真诚相遇时,才能彼此发生感染力。在道德教育上,教师对学生最有益的帮助不在抽象的不关痛痒的说理,而在如何切己相关的提出她的感受和判断。良好的教师人格魅力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人格塑造,这点是教科书都无法替代的。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对踊跃参与的学生给与积极的评价,如对学生的每次发言都有记录,增加平时成绩中课堂表现的含量等。
其二,要密切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实行体验感悟式教育。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关注热点问题、一些深层次的思想问题、人们熟知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要能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就需将枯燥无味的理论与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相结合,将复杂深奥的知识结构化、简明化、准确化和形象化并被清晰简明的表达出来。这需要教师力避空洞的说教,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真人真事、真实情境中去接受教育,引导学生由“他觉”走向“自觉”。无论是杜威提倡的“教育即生活”,还是陶行知提倡的“生活即教育”,他们的教育理论都是主张教育与生活的一致性。新课程改革强调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生贴近实际,置身社会,在生活中学习。例如,在高一政治课讲述的“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节中,教师可以设置主题“教育消费知多少”,让学生回家进行调查自己的父母培养一个孩子到底需要花费多少。通过调查让他们在课堂上各抒已见,畅所欲言,体会不同的消费观念,折射出不同的行为、心灵美,理解生活创造美。还可以让他们通过论文、板报、手抄报等形式表达自己所理解和接受的消费观念,体现出学生至善至纯的本性。至此,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培养合理的消费观念,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
其三,要把握好课堂讨论,不能忽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在课堂讨论中对于独到的见解,有争议的发言,甚至是标新立异的举动,只要有利于推动课堂讨论,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尤其要关注所有学生在学习中的参与度,对总是过于积极踊跃发言的学生则适当加以限制,把机会多让给不爱发言的学生,鼓励他们在小组中勇敢发言,增加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体会到被关注的快乐。讨论固然是一种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但过于冗长热烈的讨论、偏离主题的讨论,是予以否定的。教师要掌握好课堂讨论的主动权,控制好课堂讨论节奏,及时适当引导,回归知识目标。因此,在人本教育中,不能忽视基础知识的掌握。没有牢固的基础知识,即使你在课堂讨论中如何侃侃而谈,那都只能是纸上谈兵,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大打折扣。因此,教师要着力于教学内容和练习题的选择,不求多但求精,能够达到举一返三、事半功倍的效果。
3.最后要提高教师的素质。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教师不仅要授业解道,其自身的言行和品格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可以说,教师自身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结果的好坏。所谓“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只有提高自身的素质,时时刻刻在为学生做表率,才能适时的、恰当的教育学生,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引。随着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深入,教师应当与时俱进,加强理论学习,加强德育相关学科、边缘学科知识的学习,用科学的理论和扎实的学科知识武装自己,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掌握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努力实现自我突破,不断探索应对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进一步推动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常言道,只有幸福快乐的老师,才能教出幸福快乐的学生。从这一点上来讲,“以人为本”不仅仅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人生态度。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发展学生,从自身做起,从细节着手,就一定能达到“以人为本”,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