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   A A A

莫冬梅:《量变与质变》教学课例

作者:莫冬梅    |    发布日期:2012年08月11日
点击次数:

课题:《量变与质变》

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二年级上册教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量变和质变的概念;弄清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掌握事物的变化发展总是要经过量变才能达到质变这一基本观点及其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

能力目标:通过基本原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理解和思维能力以及自觉的对人生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观察思考和进行分析的能力。

觉悟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在考虑个人人生问题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中“先富”和“共富”问题上的思想觉悟的提高。

教学重点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教学难点

由于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顺序上的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教材分析

    “事物的发展是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即哲学常识中的“质量互变规律”,它与对立

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构成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在马克思哲学的教学体系中,一般是先学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原因后;再进一步学习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趋势。但在《哲学基础知识》教材里,它没有按照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的顺序讲解,而是把质量互变规律放在“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当中”,在第一节讲了什么是发展及发展的实质的基础上,进一步讲事物是如何发展的。所以,第二节是对第一节唯物辨证发展观教学的进一步具体和深化。 

在《哲学基础知识》教材中,第二节的内容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质量互变规律的基本原理,二是质量互变规律的方法论。两个部分内容分两节课讲解,这节课我要讲述的是第一部分内容,即质量互变规律的基本原理。这部分在教材中有以下两个知识教学点:一、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这里先讲什么是质、量、度,后讲什么是量变、质变,介绍量变和质变的基本规定和基本特点。二、量变与质变的相互关系。讲二者的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以及量变引起质变的两种情形。但在教学过程中,我的教学目标是不仅要让学生识记量变与质变的含义、理解量变与质变的相互关系、初步明确事物发展始终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循环往复的发展规律。而且在这堂课教学过程中,学生在理解事物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统一的基础上,从中更深的领悟到“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事物只有经过质变,事物才会向前发展”的哲理,为下一次课进行正确的方法论、人生观教学奠定理论基础。与此同时,在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完成上述教学目标,在设计教学过程中,我的基本理念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努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这包含两个层次的要求:一是采用问题教学法,通过问题——讨论——归纳——新的问题,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二是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2、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直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哲学的概念、原理大都是抽象的理性认识,而学生的思维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所以,我通过多媒体展示大量的感性材料,由现象入手揭示概念及原理的内容。并通过启发、引导、思考、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从内心领悟书本理论。

 

3、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哲学原理是抽象的,只有与生动的社会实际生活相联系才能体现出它的伟大。所以,在教学中我把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相关的社会生活结合起来,让哲学观点走向生活实际,让学生学以致用。

 

4、贯彻“适度”的原则。《哲学基础知识》教材作为中职教材有自身质和量的规定性,在教学中我紧扣教学目的、抓住重点和难点,而不拔高失常、拓宽求全,把中职的哲学常识课上成大学里的哲学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有一则故事是这样的:一个人肚子饿了买大饼吃,吃了一个没有饱,于是吃了第二个,又没有饱,于是又吃了第三个、第四个、第五个、第六个,吃到第七个终于吃饱了,他拍着肚子说,早知道吃第七个大饼就能吃饱前面六个大饼就不吃了。这则《笨人吃饼》的故事十分可笑,从哲学上讲就是这个人不知道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一、量变与质变(板书)

 

    1、 什么是量变、质变(板书)

    量变——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相对静止——连续性(板书)

    质变——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绝对运动——间断性(板书)

100毫升的水在烧杯里加温,随着温度的升高,水分子的热能逐渐增加,水气不断上升。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据,这里的矛盾双方是扩散趋势和凝聚趋势。水气上升说明水的扩散趋势在加大,但还没有超过凝聚趋势,这时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凝聚趋势,所以,水呈现液态,我们把水的这种性质没有变化,而扩散趋势在不断变化叫量变,即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这种变化是不显著的,所以可以称之为是运动的相对静止状态;这种变化是逐渐的,所以又可以称量变体现了事物的连续性。量变包括事物在大小、数量、程度、速度、鬼迷心窍等方面的变化,在事物的量变阶段,事物的根本性质没有改变,这个事物仍旧是该事物。

在水沸腾后,烧杯里的水会下降,这说明水分子的扩散趋势已超过了凝聚趋势,矛盾的主次方面发生了转化,事物的性质也发生了转化,这时液态的水变成了水蒸气,我们把这种事物性质的变化叫质变,即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显著的所以可以称之为是绝对运动状态;这种变化是根本性质的变化,从这个事物变成了另一事物,所以又可以质变体现了事物的间断性。

提问:有人说,水变成气,水变成冰,其化学性质并没有变。你是如何理解的?

教师总结:事物的质是多方面的,量也有多方面。一定的量变所引起的并不是任意一种质变,而是与之相对应的那种质变。

    《笨人吃饼》的故事中的饿到饱的变化是质变,吃了一个大饼又一个大饼是量变。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

    2、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板书)

  (1)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板书)

    任何质的变化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没有量变作准备,就不会有质变的发生。如:没有一个接一个吃饼的量变,就没有从饿到饱的质变;没有扩散趋势的不断增加的量变,就没有由水到气的质变。正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始于垒土。”又如:氢的核电核数为1,氦为2,锂为3,鈹为4,硼为5……,核电核数的增加和减少都会引起元素性质的变化。以上的事例有一个共同点,即数量的变化引起了质变,这是量变引起质变的第一种情形。

量变引起质变有两种情形:

    ①数量的增减,引起质变——“外延”的量变(板书)

    排列秩序不同,引起质变——“内涵”的量变(板书)

    如:CH3OCH3(甲醚)、C2H5OH(乙醇)都是2个碳6个氢和1个氧组成,但由于分子的排列不同,二者的性质也不同。甲醚是气体,不溶于水,熔点是-330C;乐曲《二泉映月》与《命运交响曲》都是由1、2、3、4、5、6、7组成,但前者听了使人有凄凉的感觉,催人泪下,而后者听了有悲壮的感觉,使人振奋、信心大增,究其原因就是1、2、3、4、5、6、7的排列顺序的不同,效果就截然不同。

提问:“中国的香港人” 和“香港的中国人”由于排列顺序的不同,意义有何不同?

教师总结:前者体现了中国已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香港人是香港的主人,而后者则说明香港仍旧在英国的殖民统治之下。

提问:请同学列举有关由于排列顺序的不同而引起的质变的事例。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已知道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先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又必然引起质变。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板书)

    事物的变化发展是从量变开始的,但事物的发展最终要通过质变来实现,因为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就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所以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事物发展了,一定发生了质变,发生了质变不一定事物发展了。量变引起质变,并不是量变到任何状态都会引起质变。吃饼吃到第七个才饱,水到1000C时才能从液态到气态,这说明只有当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引起质变。

提问:怎样理解这里的“一定程度”?同学们看书中事例进行思考。

教师总结:一定的程度就是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在一定的范围内,事物的质不会因量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但是,一旦超过这个界限,事物的质就会发生变化。如:违法和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因此,我们中学生因在平时的一点一滴中时刻规范自己的行为。

出示图片:“森林被破坏了!”

    这里的一定程度并没有一个严格的量的限制,而是要看是否对生态造成了破坏为限度的。

提问:请同学们举例说出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的成语或俗语。

事物的变化发展是由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量变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发生了质变,事物的变化发展是不是就此停止了呢?

    3、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板书)

 

    事物就是不断的经过这样的状态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永不停息的向前发展着。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量变和质变这两个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仔细观察我们的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许多方面都贯穿着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这要求我们在现实中贯彻这个原理,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我们将在下节课仔细讲解这个问题。

 

课堂小结:依据黑板的结构式板书(略),回顾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3分钟) 

          多媒体展示质量互变原理的内容。

巩固练习:以巩固知识为基础,培养能力为目标,安排两个练习。(5分钟)

(多媒体显示)

     1、选择题:(略)

2、分析:“一钱斩吏”的故事
 《鹤林玉露》中有个《一钱斩吏》的故事,说崇阳有一县令,见一管仓库的小官从库内出来时,手中总有一个钱,便要杀库吏,库吏不认错,生气地说:“拿一个钱算什么!你能打我,不能杀我!”县令拿过笔在判决书上写道:“一日一钱,千日一千;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于是杀了这个库吏。应该怎样认识县令和库吏的思想方法?

 

   课后反思:

   纵观我的整节课,基于我的教学理念,我认为在教学中,我所做的最重要的两件事情是:创设情景和恰到好处的启发。作为教师,我努力克服自身的单纯课堂表演,而是强调与学生交流与合作,并尽力把教室的功能从“教师传递知识的场所”变成“学生探究知识的地方”。但可能在教学设计中有这或那的不足,今后还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