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   A A A

庞阿冬:试论高中英语课堂听力教学设计

作者:庞阿冬    |    发布日期:2012年08月10日
点击次数:

  内容摘要:随着新课标的颁发和英语教学改革的逐步推进,高中英语听力测试的比重突显,对高中生听力理解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理论联系实际,对高中听力课堂教学设计这一内容进行了研究,指出高中英语听力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中几个常见性不足:忽略引导和必要的拓展;没能做到因材施教,创造性地处理教材教学设计或课堂教学内容中没能体现出听、说、读、写四种基本技能的有机结合。并提出了有效的整改建议,强调在教学设计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创设真实的英语课堂教学的情境,并善于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以期达到新课标提出的提高高中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要求。

    关键词  课堂教学  教学设计  听力

 

一 高中英语课堂听力教学的重要性

 

   《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要求要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综合应用能力,且强调在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学生用语言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新课标反复强调的四项基本技能是。而在这四者中,“听”是排在第一位的,由此可见听力的重要性非同一般。据统计,人们在语言交际中45%的时间用于听,说占30%,读占16%,写占9%。在所有交际活动中,最基本的能力是听懂别人说话的能力。从语言学习的规律来看,任何一种语言,言语声音是第一性的,文字语法是第二性的,语言学习始于听因而要想学好一门外语,不仅要进行阅读和写作能力的训练,更要重视听说能力的培养随着新课标的颁发和英语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高考听力测试的比重进一步突显,对高中生的听力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英语教师应从传统的观念中解放出来,给予听力教学足够的重视,要努力研究有关听力的教育教学理论,方法,探索听力课堂教学的有效模式,在听力课堂教学的设计上勇于创新,实现听力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的统一。

 

二 实践中高中英语听力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中几个常见性不足

 

   听力是指启动听觉器官,接收语音信息的一种能力。其能力运用的有效性一般取决于倾听是否专心。听力理解是对交际状态中的语言信号成分的认知控制。听力理解并非是简单的语言信息的解码过程,而是听者对记忆中的语言信号进行分析,筛选,储存等,然后运用语言知识和世界知识将大脑中的背景知识与听力材料的背景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对听力材料做出正确的理解。听力理解能力的高低不仅与技巧有关,而且与听者的原有知识储备,文化背景及分析推理能力都有关系。听力理解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可以通过有效的训练来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在听力课堂教学中的设计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听力水平的提高。但当前有些高中英语教师在听力教学中往往重视不够,在教学设计上普遍存在几点不足:

 

1 在听力课堂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中,忽略引导和必要的拓展

 

   由于受传统英语教学中不重视听力教学的思想的影响,某些听力课在设计上纯粹是为了做听力而听,教师没有在听前或在听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听后也没有必要的巩固措施或拓展内容,致使学生听的实践与整体语篇,内容背景脱节。由于在听前,没有有效的引入和指导,在听力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关键性的新词,词组或句型结构,教师也没有进行说明,这样一些听力稍差的学生在听一遍不懂时,及容易滋生烦躁情绪和产生挫败感,直接等老师公布答案。某些教师认为放完听力任务已完成,忽视了对听力材料的深层次的理解和拓展,没能达到听力教学的整体效果。所以教师应探索如何在听力课堂教学设计中进行合理的引导,由浅入深地设计听力考察内容。

 

2 在听力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中,没能做到因材施教,创造性地处理教材

 

教学中常见现象是教师对教材持崇拜的态度,对听力材料统统不加分析选择一律照搬,不考虑所教学生知识能力和接受能力,听力课直接演化成“教师放音—学生听—检查答案—教学任务完”成这一单一机械的模式,期间学生接受程度如何,是否能激起学生的听力欲望和兴趣,教学效果如何,都没能体现出来。其实人教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英语》的内容对于农村中学或相对落后的小城市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且内容较多,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完全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听力水平,对于篇幅较长的听力文章,删减部分内容或完全舍弃,对那些相对繁杂的题型,也可做一些改编,如可以把问答题改为捕捉关键词的填空题,也可以改为学生熟悉的选择题,或正误判断题,或重新设计部分习题;相反地对于较容易的听力材料做简单的处理。

 

3 教学设计或课堂教学内容中没能体现出听、说、读、写四种基本技能的有机结合

 

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合发展的基础上。《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英语》教科书每单元中听力训练的设计都有意识地融合了一定的Warming-up和Speaking中的内容,但在某些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操作中,有意或无意地删减了说、读、写的内容,或认为听力课中其他技能的贯穿没有必要,这就违背整合发展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原则,不利于学生听、说、读、写综合技能的培养,也很难提高学生对提高听力的兴趣。

 

三  进行有效听力课教学设计,创设有效听力课堂教学的几点建议

 

    1.听力课教学设计中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教师的一切活动都围绕学生而展开,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意义构建,而学生是知识意义构建的主体,因此教师在听力教学活动的设计上,也应当考虑到要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目的。

 

 在听力教学设计前教师要对学生听力薄弱的原因有准确的了解,以期设计中能准确把握听力训练的难度和广度,从而进行合理的引导或知识的深度拓展。学生听力薄弱的原因主要有:(1)主观能动性不强,没有明确的目标,缺乏听力动机和兴趣,只是机械地反复地听,事倍功半;(2)对听力材料的背景知识缺乏了解,不熟悉话题内容,无法识别不同的语气所表达的不同态度;(3)词汇量的积累不够,对听力材料中出现的新词,短语,句型等无法理解,从而影响对整个语篇的理解;(4)记忆或速记能力不强,没能有效地记下或记录下所听到的信息。学生在听力中如果觉得索然无味,听懂的内容很少,就会产生焦虑,烦躁的情绪,以至于自暴自弃,但教师如果能做到知己知彼,有针对性地做出教学设计,就能提高听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帮助学生提高。

教师在听力课堂教学设计内容上要有层次感,在形式上体现多样化。听是一个对主动积极地对信息进行认知加工的心理语言学过程,是听、说、读、写四种技能中最难的一种,因此听力训练题内容的设计和顺序安排要结合学生的语言水平,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地进行,突出重点内容,逐渐培养学生听的欲望,提升听懂后的成就感。在设计检测方式时要考虑形式的多样化,注意渗透说、读、写技能。可以直接听写,进行听后问答,填空题或完型填空的方式,或听后内容复述,听后讨论等。另外高中三年的学习中高考是关键,因此高一高二的听力设计要突出为高三听力训练和为高考服务的目的,考察方向,内容,题型方面最好能逐步地向高考靠拢。

 

2. 教学设计中创设英语听力教学的“真实”情景

 

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只有在真实情境下学习,中学生才能顺利获得新知识。教师只有通过创设真实情境和提示线索,才能帮助学生建构新知识。所以,中学英语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动性,重视“情境”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为此,在中学英语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呈现给学生的是:学习是解决真实环境下的问题。在教学设计中,教师为学生设置的任务应尽可能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相贴近,情境应尽可能真实。在真实的情境下,学生可以轻松利用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同化、改造和重组新知识结构。教学设置要有针对性,要明确学生应该解决的问题或完成的任务;要设置任务的真实环境,比如布置学习情境,提供合作学习条件,建立听力学习小团队等。另外,教学设置还要有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有具体而灵活的细节引导学生来解决问题。以问题或任务为纽带,始终把问题的解决贯穿于教学目标中,将教学目标细分至解决真实问题,再辅之以通过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互动学习,让学生能按照教师设置的听力教学过程进行新知识的构建,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所遇到的新问题。

 

3.重视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听力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交互式电子白板是一种融合了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与电子通信技术的人、机交互智能平台,教师在白板上的所有操作,都可以通过电磁感应反馈到计算机中,并投影在电子交互白板上,迅速实现人与白板、计算机、投影仪之间的信息交换。它的很多特点和功能,使它在教学中能发挥一些特别的作用。其资源库中存放有各学科的图片、活动挂图、音像资料、学科工具等,教师可以灵活方便地引用所需的信息资源和教学软件,极大地丰富了教学信息。因此在听力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学会利用这一教学辅助手段的多种功能来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实现有效课堂教学性。

 

四 结束语

 

听力能力作为英语学习中四项基本技能的基础,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方面起关键性作用。高中教师应重视听力课的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听力水平,达到高中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顺利完成高中的英语学习。

 

参考文献:

1.《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 石国锋 《浅谈提高英语听力的策略》

3. 赵科 《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有效性解读》 科学出版社 2007

4. 李玲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设计》 江苏外语教学研究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