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   A A A

刘菊华:英语课堂教学中设问的低效现象与对策

作者:刘菊华    |    发布日期:2012年08月07日
点击次数:

摘要: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有效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障。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打造高效优质课堂,提高教学有效性已成为当前学校实现内涵发展的重点和难点之一。课堂提问是诱发学生参与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了解学生存在问题、促进教学协调发展、提高课堂效率等工作的重要手段。但目前课堂设问低效现象已是各学科的共同现象。针对这一现象,笔者从教学环境、教师、学生三方面分析原因,并探索改进的措施。

关键词:课堂设问;低效现象;对策

课堂是学校中最普遍、最常态、最基本的细胞,是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没有课堂教学行为的变革,就没有素质教育的真正落实,也不可能有新课程目标的真正实现。抓住了课堂,就是抓住了核心;抓住了课堂,就是抓住了关键。课堂设问,是教师根据预定的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特点,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问题,对问题进行分析,通过思考,创新探索,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课堂教学中设问不仅是教学内容预设是否科学合理的反馈,更是学生发表看法、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重要过程。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笔者从事高中英语教学多年,但时常仍有困惑:在英语越来越重要的今天,在英语课堂上,课堂气氛沉闷,举手发言的学生寥寥无几,大多数学生充当了听众的角色。这种情况很多同行也感同身受,每每聊起此事,感触颇多。为什么我们设的问题学生不愿回答呢?是太难,学生不懂回答?还是太简单,学生不屑回答?还是学生根本就对教师所设的问题不感兴趣?后来,我听了众多的公开课,也对自己的课堂设问进行了反思,发现在课堂设问中普遍存在低效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教学环境因素

1、 缺乏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很多教师仍然抱着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好像什么都是教师说了算。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了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逐渐丧失,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也不愿意亲近老师,不愿在学习上“自由参与”“自由表达”。平等、包容的师生关系,学生才会感到心情舒畅、求知欲旺盛、思维活跃,他们才敢想、敢问、敢说,才能活跃课堂气氛。

2、 缺乏学习动机的激发,使学生感到是种负担

学习动机是推动和维持学习的心理动因。动机在学生的学习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它能有效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如果教师能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就能使学生主动、愉快地学习,而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化厌学为乐学,变学生不愿发言为主动发言。

第二, 教师因素

1、 教师设问的问题缺乏思维价值,学生集体式回答仅为表面上活跃课堂气氛。例如有位英语教师在阅读课《Saving the Earth》上设了几个这样的问题:“Do you know Michael Joseph Jackson?” “Do you like him?”“Have you heard the song Heal the World?”本课是《拯救地球》,她提的这些问题就缺乏思维价值。

2、 设问只面向少数学生,只为师生互相配合完成教学任务。有些教师总是提问基础较好、上课比较活跃的几位学生,而平时不敢举手发言的学生总是被搁在一边。这种忽视学生能力差异,不懂面向全体学生,偏爱少数学生的做法只会导致更多学生的反感,这样的教师又怎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3、 设问中对学生的回答缺乏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了一连串的问题,学生也一一作了回答,有的教师在学生回答之后,就让其坐下,并立即转入另一项活动,甚至有些教师在学生回答之后并没有示意学生就坐,使学生处于尴尬境地。学生回答得对不对,好不好,该评价就得评价,对设问缺乏有效的评价,教师就得不到教学反馈信息,甚至有时会挫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 设问中仅强调了教师的权威性,而忽略了学生的设问。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如何问,学生如何回答,一切尽在教师的预料安排之中,整堂课上我们只看到“师生问答”,只要学生把教师预定的答案说出来,就是完成教学任务。有时教师还一步一步将学生引导到教师框定的标准答案,才算是大功告成。很少能听到来自学生的设问,甚至学生就着教师设问的问题再提问,有些教师也没有作答。

第三, 学生因素

主要表现在缺乏自信心和存在惰性。目前在学生当中,很多人自我评价过低,在能够完成的事情面前,认为自己干不了,畏首畏尾,裹足不前。在教师、同学面前回答问题对他们来说是困难的,既不敢开口回答又怕错了被同学笑话。有些同学常抱着“应付”和“混过去就行”的不负责任的态度,消极学习。他们缺乏克服困难的精神,没有恒心和毅力,注意力不集中,喜欢接受结果性的知识和静态的事物,不愿意自己探索和发现。

    以上三个方面就是课堂设问低效的原因。那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就应该多多思考学生课堂发言不积极的原因与自身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行为之间的联系,使课堂设问真正起到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从中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的作用。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对策,来克服课堂设问低效。

一、 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

创设宽松、民主的育人环境,以尊重学生为基础,强调师生人格平等,引导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让他们自觉形成好学上进的学习态度,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愿意亲近老师,愿意在学习上“自由参与”“自由表达”。平等、包容的师生关系下,学生才会感到心情舒畅、求知欲旺盛、思维活跃,他们才会敢想、敢问、敢说,才能活跃课堂气氛。当学生有了想表达的愿望,教师应用赏识的目光注视他们,再加以引导和鼓励,便可使学生充满信心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 提高课堂设问的效率

1、 设问要有质量。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的基础上,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寻找最佳思维角度。对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教师应不问或少问,以减少和控制提问的数量;对学生还没掌握的内容,精心设计问题,并优化提问的质量,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深刻性和灵活性。问题过于简单,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但问题过难,学生则无从思考。

2、 设计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各层次的学生得到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差异,要真正做到面向全体,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性,分层次引导学生思维。设计问题以中等水平为基础,以此为标准,稍降低难度,把回忆,理解,简单识别的问题交给平时不敢举手发言的学生,使这些“陪读”的学生,也能“摘得到”;把需应用和解决的问题交给中等和中等以上水平的学生,让他们“跳一跳”,能“掐得到”。通过分层次设计问题提问,使每个学生都处于积极思维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提问勿单一。在课堂上,有些教师几乎每节阅读课都是雷同的提问。每篇课文都套用一个模式:文章的大意是什么?每段各讲了什么?文章蕴含的哲理是什么?这么单一的提问,学生就会感到厌烦,失去学习兴趣。或者有些老师为保证在课堂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往往指定一些得意门生发言。但事实上长期以来老师的教学对象只限于个别单一的学生,使大多数学生成了陪衬。一些学生就有了一种心理:即使我举手老师也不会叫我。因此课堂上多了一些习惯静听的乖学生,表面看来教学效果很好,实际上只是少数人解决了学习上的问题,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和发展,而大多数学生则处于被动地位,在学习中他们存在的问题难以得到解决,缺乏参与和体验的机会。日积月累,会使他们逐渐失去学习的动力,更谈不上思维能力的锻炼和发展了。

4、 回答必鼓励。卡耐基曾说:“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美和鼓励。”适时、充分、恰当地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教学效果。为了促进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教师必须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时常鼓励学生,让学生不时有成功的体验或希望。教师应针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进行富有激励性、个性化的评价,努力创造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评价语言环境。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潜在问题和他们的闪光点,特别是对每一个展示了个体学习行为的学生,都必须想方设法鼓励一下,即使答错了问题,也应以鼓励为主。学生受到鼓励,在有效激活他们学习内驱力的同时,对全体学生也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作用。

而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也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积极配合教师,以实现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甚至高效。

1、树立信心。自信心作为一种积极进取的内部动力,其发展水平是与活动的成败相对应的。一个人的自信心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学习、锻炼逐步养成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时代环境都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当学生缺乏信心时,教师要帮助和引导学生进行全面的自我剖析,认清自己的客观条件。这样学生才能扬长避短、知难而进、奋发图强。当学生回答了教师的提问时,教师要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教师给予的肯定性评价能确立学生的自信心,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学生还可以读一些励志书籍、名人故事等,在书中,在名人身上寻找答案和学习的榜样,自我激励,学会做个自信的敢于表达的学生。

2、克服羞涩心理。中学生的心理表现为爱面子、害羞、自我意识增强等。害羞是常见的一种人际交往障碍,是指在交往过程中,过多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以致无法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阻碍了人际关系的正常发展。这些学生有潜在的表达愿望,可又害怕表达。他们格外敏感,尤其在意老师和同学的看法,回答问题时总是战战兢兢的。所以学生应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多发言,经常自我积极暗示,克服害羞心理。

3、丢掉懒惰习性。学生懒惰心理的存在,会直接影响他们未来的学习成绩,会直接对学生的心理压力构成威胁。所以学生要丢掉“懒动脑、懒动口、懒动手”的不良习惯,端正思想心态,提高对良好学习习惯对提高成绩的认识,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兴趣,不断追求进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新课程已逐步深入推进,我们的教学如何从“有效”逐步达到“高效”,如何既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又提高教学质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中的提设问的效率。因此,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更加解放思想,更加勇于探索,更加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转变角色,以“学”为主,以“导”助“学”,导学结合,引领激励,导之方法且得法,导要具体且多元,充分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致力解放学生的“学习力”,培养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学习能力,必将使学生终生受益,这也是素质教育的诉求。

参考文献:1、《“举起手来”》---王业锋,《教书育人》2010第9期

          2、《试探数学教学中课堂设问的低效现象与对策》---朱卫星,《特色教育探索》2010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