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   A A A

胡循杰:秋风化雨,润物有声——广西基础教育名师工程第二阶段研修总结

作者:胡循杰    |    发布日期:2012年06月11日
点击次数:
 

秋风化雨 润物有声

——广西名师工程第二阶段集中研修总结

华体体育(中国)股份有限公司语文组  胡循杰

 

2012916日至29日,广西基础教育名师工程百名培养对象集中于广西师范大学进行研修。

一、春华秋实 硕果累累

    报到时,我们每个学员均拿到《被压迫者教育学》《学员手册》《我们这个班集体》《广西基础教育名师培养工程第一次集中研修个人总结汇编》《广西基础教育名师培养工程简报》一、二期等,从后三者来看,第一次集中研修和在岗研修的成果逐渐得到显现。仔细阅读这些材料,不难发现,学员们无论是思想修养、专业素质、知识结构,还是知识视野、思维角度等都发生深刻的变化。

《我们这个班集体》主要揭开我们这个班集体12个团队及各个成员的庐山真面目。先简要介绍这个班集体的组成情况,然后逐一介绍每个团队,包括名称、口号、理念、目标、策略、成员等,图文并茂,接着附有学员们对研修的感悟时文,最后是每个学员的风采,包括个人详细信息、生活格言、教育信条等,至此,学员间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圆满完成了破冰的目标。

《广西基础教育名师培养工程第一次集中研修个人总结汇编》主要汇集每位学员通过第一次集中研修和在岗研修后的感受、收获等。阅读这些总结,会感受到一颗颗热情澎湃、如饥似渴地求取知识的雄心,难怪项目办的老师称赞,你们比在校大学生要认真得多了。是呀,正如广西师范大学钟瑞添副校长在开班仪式上所说的,你们是从广西基础教育44万教师中挑选出来的佼佼者,政府要你们成名成家!广西基础教育的明天就看你们了!我们重任在身,现在不努力更待何时?!

《广西基础教育名师培养工程简报》一、二期主要汇集第一阶段的培训内容,导师团队、学员论坛等。内容丰富、翔实,形式多样、不拘一格。

这些成果的取得,得益于教科院为我们做了精心的设计,得益于每一位专家为我们付出辛勤的劳动,得益于每位学员全身心投入……

二、继往开来 润物有声

在第一次集中研修的基础上,教科院又紧锣密鼓地组织第二次集中研修。这次研修给人的感受是:

第一是专家团队实力雄厚翻开《学员手册》中有关于专家团队的简介,就可以看到每位专家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出来的,都是在某一领域有独到的前沿的研究的,并且成果丰硕。例如,朱旭东教授是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是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所所长,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他在比较教育、美国教育和教师教育的研究颇丰。

范国睿教授是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教育政策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专职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师资管理办公室主任。他在教育基本理论、教育政策、学校变革与发展研究等领域颇有建树。

吴刚平教授是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华东师范大学课程资源与教师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教育部高中新课程实验教材与课程资源研究项目负责人。他的专长是课程与教学理论、教师教育等。

张增田教授是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课程与教学论。他的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话教学的理论与实践颇具特色,是广西新课改的及时雨。

李瑾瑜教授是西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是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教师培训学院院长,全国省级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协作会理事长,全国教师教育学会理事。在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教育、农村教育等研究较为独到。

徐继存教授是山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是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是教育部山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全国教学论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全国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专业委员会委员,西北师范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教育部西南大学少数民族教育研究基地兼职研究员,上海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等。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徐瑞教授是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原理专业、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生导师,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教育社会学、教育哲学的研究与教学。

焦建利教授是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是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副院长,未来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宁夏大学兼职教授,广东惠州学院客座教授,上海市数字化教育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第一届技术委员会委员等。主要专长是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学习科学与技术研究、技术支撑的教师专业发展以及基础教育信息化等。

刘启迪是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副研究员,人民教育出版社报刊社主任编辑,《课程、教材、教法》编辑部副主任、多学科责任编辑,主要从事课程原理、课程文化等研究。

还有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孙杰远教授、副院长王彦、唐荣德等广西高校教学名师。

有这么多学术造诣深厚的专家们做智力支撑,我们对第二阶段的集中研修充满信心!

    第二是共鸣收获在课堂。首先,由孙杰远院长对第二阶段集中研修的方案进行解读。他说,这次研修的总目标是让我们在第一次研修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课程设置、教育科研与学生观等方面得到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使我们的思维结构得到质的变化。具体表现为:第一阶段主要达到三个模块的目标,即模块一:认识教育所处的社会背景;模块二:认识处于教育场域中的自我;模块三:认识和利用支撑自我发展的学习型组织。那么,第二阶段就要达到四个模块的目标,即模块四:认识我们所处的教育场域;模块五:掌握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程序;模块六:探究环境文化系列;模块七:探究教育科学研究系列。孙院长强调,每一个节点的设计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而且给任教教师出“标题作文”。孙院长还勉励我们保持第一阶段的学习热情,更上一层楼!孙院长的解读,为我们指明了第二阶段集中研修的目标和方向!

    然后,是博导们为我们献上一顿又一顿的精神大餐。他们的课,真如秋风化雨,润物有声。917日下午先由王彦副院长揭开上课的序幕。她主讲的课题是《作为一种心灵成长史的阅读》。听了王副院长的课,我们懂得了阅读是为了活着。在阅读的道路上,我们一路同行。我,并不孤独。在时间的线轴上,我们的阅读生活给了我们一种逆流而行的体验,我们总是在先阅读了一些东西,才有生活上的体验。我们不仅仅在阅读中学会与他人相处,更重要的是阅读能让我们进入心灵的世界。阅读是一种在成长中的学习,是一种自我教育,教育是关于成长的智慧,学习是为了养成教育的智慧。教师是天生的职业读书人。在阅读中学习,在学习中体悟,在体悟中实践。基于禀赋的成长能让生命的价值最大化,人生是一道道难以定义的风景。我们要学会从不同类型的“书籍”中寻找力量,学会根据学习目标涉猎不同类型的的“书籍”。从阅读中发现智慧,从阅读中发现自己,从阅读中发现他人,从阅读中发现成长的目标。读书要选择时机,读书要兼收并蓄,读书贵在得法,读书有所用。原来,读书在一个人的心灵成长中的作用是多么的重要呀!

    918日下午,我们听了韦义平副院长的课,题目是《学生认知策略的形成与改善》。对韦副院长的几个观点颇有同感,如学习的过程不只是一个知识的积累过程,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个认知结构不断优化的的过程;知识结构的扩展与完善需要策略,认知结构的形成与改善更需要策略;认知策略的意义在于通过策略的运用改善学生的学习过程,并促进其大脑信息加工的活化。要让理解了的知识进入到长时记忆之中,就要让学生进行机械复述和精细复述。韦副院长从学生认知策略的角度提醒我们教育工作者不仅要研究教材教法,还要研究学生。

     919日上午,由华东师范大学吴刚平教授主讲《课程资源的分类与开发利用》。吴教授认为,课程教学改革的知识观应包括事实性知识、方法论知识和价值性知识。其中最重要的是方法论知识。学校应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等自然资源。吴教授还认为,好的教师能把死知识教活,相反,把活知识教死。教师应讲学生最困惑的东西。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有效开发校本教材?吴教授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919日下午,由西北师范大学的李瑾瑜教授为我们主讲《基于学生成长的课堂教学管理》。关于课堂为什么需要管理?李教授认为,班级是教学的组织形式,课堂是教学的活动形式,课堂教学是在班级组织中展开和实现的,所以,课堂需要组织的管理。关于课堂管理的要义,李教授认为,教师的表率大于规则的建立,尊重鼓励成为教育的核心,让每个孩子有适合自己的事做,不要把自己的意志转嫁给学生,让学生处在适合自己的学习中,每个学生都成为他自己。关于课堂管理有什么问题?李教授教我们从以下角度来思考,即正确认识课堂管理中的“问题”;从学生视角看“问题”;从教师视角看“问题”;从环境视角看“问题”。李教授还认为,真实、自然的课应是没有很长时间的准备,不用让学生预习等而上的课,否则就是作秀的课。在年级中,应组建跨学科的班组来研究教学和学生。好的教学,一定是好的管理。李教授的课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作为教师,不仅要教学,还要做好课堂管理,因为课堂效率的提高,得益于有效的课堂管理。

920日下午,我们听了孙杰远院长的课,课题为《学生社会性及发展》。关于人的社会性概念,孙院长认为,主要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了自我发展和适应社会生活所应具备和表现出来的包括个性、情感、思维、知识、技能、行为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社会特征。关于人的社会性的价值,孙院长认为有两个:一是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它包括一个人建立和维持与他人的关系,根据社会规则和标准调整自身的行为,逐步成为社会所接纳的成员,这是一种整合功能,它保证将个体作为一个适当的参与者整合到社会中。二是促成个体实现自己的“个别化”,亦即社会意义下的个性发展。如女人“下得厨房,上得厅堂”。关于学生社会性的意义,孙院长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学生社会性发展是学生进入社会、适应社会的综合能量之储备;学生社会性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储备了社会发展的能量;学生社会性发展不足或没有发展会导致社会希望的迷失以及社会文化的失重。关于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策略,孙院长建议:确定积极发展学生社会性的教育价值取向;建构综合、现实、可操作的社会课程体系;重视发挥社会、学校的社会化功能;塑造以学生体验和实践活动为中心的学习过程等。孙院长还指出,人生最大的成功是孩子的成功。孙院长的课,其实为我们指出在当前的教学背景下,我们在为学生未来走上社会、发展自己该做哪些铺路性的工作,这是新视角下的学生发展观。

922日上午,由华东师范大学范国睿教授主讲《生态学视野下的学校发展》。范教授认为,生态系统分为社会生态系统、教育生态系统、学校生态系统和课堂生态系统。人、教育、环境彼此相联,共同构成一个不断矛盾运动的生态系统。其中,无论是学校还是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作为教育生态主体,都在自身与环境的平衡——不平衡——新平衡的矛盾运动中寻求发展。关于教育生态关系,范教授认为,主要有适应与发展,平衡与失衡,共生与竞争等关系。范教授还认为,只要具备某一优良品质,就可以在社会上生存。所有制度都应被师生内化。教师的职业靠的是责任心。范教授学识渊博,出口成章,观点独到,令人佩服!

922日晚上,由北京师范大学朱旭东教授主讲《教育家的成长》。朱教授是一位讲课很独特的教师,他要站着讲,而且要离学生很近,要与学生交流,最喜欢学生回答他的问题,乐意与学生辩论。他认为,要成为教育家,必须遵循下面三条路径:制度路径、理论路径和实践路径。他还认为,要成为教育家,必需“走在成为教育家的路上”,先成为一个教师,接着成为一个骨干教师,再成为学科带头人,进而成为名师,最后成为教育家。他还认为,最优秀思维品质的学生不是教出来的。认为做课题首先要有文献综述,然后才在研究中超越。他讲课也让人耳目一新。

更有个性的是924日为我们主讲《教学文化与教师的教学个性》的山东师范大学的徐继存教授。他上课没有讲稿,也没有ppt,随机而发,但不准录像。他是个具有正义感的人,敢于揭穿现实社会中种种不公平的现象。他认为教学监控是不当的。有些校长趴在教室窗沿监视教师的教学行为也是不行的。校长要迟到的教师跑八圈是可恶的。他认为,奴性十足的教师很难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不要做一个一无所能,也不能明辨是非的教师。作为教师应注意如下几点: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保持教师的教学个性;淡化个人英雄主义的倾向;克服性格和心理的缺陷。他还有几个观点,颇耐人寻味。如教师教什么不重要,关键是做个怎样的人。学生的个性决定于教师的个性。有思想、有文化、有个性的人当不了官。教师专业与他的权利成正比。教师靠高尚的情操和人格魅力赢得学生。他就是个个性化的教师,用的是个性化的教法。

还有焦建利教授主讲了《技术支持的教师专业发展漫话》,张增田教授讲了《教学交往中对话品性的迷失与回归》,耿涓涓教授讲了《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之课堂观察》,王彦副院长讲了《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之调查研究》,徐学莹教授讲了《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之行动研究》,最后由孙杰远院长主讲《教育研究程序的原理与技术》。

这些教授以课堂为主阵地,化知识为蒙蒙秋雨,滋润我们这一百名名师培养对象的心田,让我们逐渐变得不一样!

三、背上行囊  继续上路

短短的十三天转瞬即逝,但是,我们学习的旅程还远没结束,我们背上行囊,继续上路!回到工作岗位上,还要在岗研修,还要读经典读物、写读书报告,还要搜集整理名师文库,为出专著做准备,还要写博客、评论,还要写研修总结等。在求取知识的道路上,敬爱的教授们,有你们,我们并不孤单,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