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   A A A

如何培养学生对新课改高中生物课的学习兴趣及营造乐学课堂氛围, 提升生物教学效果

作者:沈仕元    |    发布日期:2012年08月10日
点击次数:

乐·善核心价值观二

全体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

         

----如何培养学生对新课改高中生物课的学习兴趣

     营造乐学课堂氛围, 提升生物教学效果

摘要:生物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科学,要想让学生爱学生物,学好生物,关键在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让生物教学充满活力。本文重要从通过上好绪论课,利用实验教学,多种多样的直观教具,开展兴趣小组活动等多个方面来激发、培养和增强学生对生物课的学习兴趣。强调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地激发、提高、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轻松、愉快、自觉地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素养,适应未来的需要。营造乐学的课堂氛围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的基础,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生物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乐学课堂  学习兴趣    培养     

正文:生物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它研究的内容包括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分布,遗传和变异,进化及生态等。学科的特点不仅具有理论的严密性,同时更具有应用的广泛性。它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大到发明创造,小到衣食住行,人类片刻也离不开生物科学。然而在生物教学中,我发现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扼杀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部分学生对生物课的认识存在误区和畏难情绪,一方面认为是生物课是“副课”而不予重视,另一方面由于生物课在遗传学方面的计算比较难,所以学生们会产生畏难情绪,从而降低学习兴趣。对此,我通过观察分析,并结合在教学中的实践应用,我发现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提高学生对生物课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1.如何培养学生对新课改高中生物课的学习兴趣

1.1讲好开学第一课,激发学习兴趣

从我们目前使用的人教版教材来看,高中生物所学的是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属微观生物学和生物生命科学;而稳态与环境和生物技术实践以及现代生物专题属生态生物学和生物技术应用科学。高中阶段的教学设置,可以说是各有特色、层层递进,逐步引导学生去探索生物世界的无穷奥秘,趣味性极高。然而,如何引导学生去发现生物课的趣味性是作为生物老师必须要把握好的关键所在。对此我认为,首先要以“通观全局、抛砖引玉”的教学方法上好高一生物第一课,这样才能在第一次就牢牢吸引住学生,为今后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高一生物第一课是绪论课,内容是对生物科学家邹承鲁院士关于探索生物大分子奥秘的一篇采访稿。由于这一课的内容并不多,所以需要在教学中采取“通观全局、抛砖引玉”的教学方法。首先告诉学生整个高中阶段生物课的课程设置和每一学年的课程特点,使学生从宏观上对高中生物课的学习有一个整体印象和把握。紧接着简要讲述一下生物科学的发展历史,从中讲述生物学发展演变的重大事件,以及生物学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和影响,并穿插讲述一些对生物学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如达尔文等生物学家的典型事例,使学生对生物学历史产生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举例向学生阐述生物科技在环保、军事、医学、日常生活等众多领域的广泛应用,展望未来生物科技的发展方向,如生物学的进一步深入发展,会创造出具有奇特作用的药物,到那时癌症将会被征服,许多病人的痛苦将会得到有效解除;通过人工操作基因,打破种间屏障,超越孟德尔极限,将创造出优质,抗逆,高产的动植物品种,大幅度地增加粮食产量等等。从而了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爱好,使学生明白21世纪是生物科学领先的世纪。然后,由此转入课本知识,向学生阐明学习生物学首先要学习生物学的微观世界,引出高一阶段生物课的主要学习内容——分子和细胞。并对生物大分子研究领域的重要事件世界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做详细讲解,介绍邹承鲁院士的研究事迹,进一步调动和激发出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对生物课产生强烈的好奇感和求知欲,使整个生物课教学形成一个良好的开端,这对于学生以后学好生物课起到很重要的推动作用。最后,再向学生强调一下生物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好生物课的有效学习方法,使学生对生物课程形成客观全面的认识。因此,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才是求知的动力。

1.2 在实验中给学生以成就感,培养学习兴趣

前文所述,高一生物课的主要内容是“分子与细胞”,而分子与细胞存在于微观世界中,是我们在生活中无法用肉眼直接观察到的,所以难以让学生产生较为直观的形象认识,使得一些学生感觉难以把握而渐渐失去学习兴趣。因此,作为老师,需要通过实验教学和直观教具运用,让学生对分子和细胞产生形象认识,让学生 “看见”那些微观世界中的生物物质,让生物课变得有趣起来。

1.实验教学。一是让学生使用显微镜观察和认识细胞,在大脑里形成直观印象。如用显微镜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和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学生会觉得非常有趣,平时看起来很不起眼的事物,在显微镜下面会呈现这么奇妙的细胞图案。他们会想使用显微镜探寻更多的细胞。二是结合侦探故事,设置案件场景,以DNA鉴定在刑侦技术中的运用为诱导,激发学生“破案”的兴趣,通过介绍DNA指纹的应用,让学生对DNA产生直观认识,并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去“破案”,从而让学生产生成就感和浓厚的非学习兴趣。三是以探索生命个体的差异为题,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细胞生长过程和分裂过程,正确认识到生物体的生长,既靠细胞生长增大细胞体积,还要靠细胞分裂增加细胞的数量这一知识点。在实验教学中需要加以注意的是,实验的难度设定要适中,要让大多数学生能够较为轻松的完成实验,并从中掌握知识。同时不要设定实验结果,而是应以学生在实验中的结果为主,哪怕是与设定结果不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实验结果,随机应变、正确引导,使生物教学丰富多彩。

2.直观教具的运用。色彩鲜艳的挂图,形象具体的实物标本,动感十足的投影以及展示生命活动的录像,均能使学生产生新鲜感和美感,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例如,学习生物知识必须让学生尽可能地多看到实物,增加课堂的教学气氛和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如学习叶的形态时,教师课前可在校园内采集单子叶植物叶片和双子叶植物叶片的标本,并配合挂图,通过观察、对比、讨论和讲解进行教学,学生通过观察叶片标本(实物),了解叶片的组成、叶脉、叶的种类以及叶序等基础知识。比如在讲“血液循环途径”时,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够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影视集与一体,形象的展示血液流动的方向,血液发生变化的位置,血液成分的变化等,增强了感官的兴奋性,从而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同学们在心情愉快,注意力集中的良好状态下学习,从而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1.3 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增强学习兴趣 

创建学习小组,让学生取长补短,对少数学习成绩优秀而又爱好生物的学生,可以组织生物课外活动小组。通过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巩固生物基础知识、实验操作技能,开阔眼界,增强学生对生物这门科学的兴趣。兴趣小组开展活动的内容可以是利用课余时间对某一实验的改进,还可以让学生学习一些简单操作与实际生活有关的实践活动,例如:学会如何嫁接,扦插,如何给果树人工授粉当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某个问题时,学生的成就感油然而生,也就更能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从而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

2.营造乐学课堂氛围, 提升生物教学效果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只有巧妙地运用多种手段,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知识的乐园,是成功的动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主动求知的精神,交给学生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培养他们主动参与的意识,让生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是每个教育教学的首要任务。

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这是目前的教育中是任何教师都不可忽视的问题。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生物教学中,能否激发和保持学生的乐学动机,主动学习的精神和兴趣,能否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从而创造融洽乐学的课堂氛围,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生物教学效果。在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一直以此为目标,激发着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我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做法和体会。

2.1教师要优化自己的教学语言,营造乐学氛围

  
教学语言是主要的信息载体,马卡连柯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的不同,就可能相差20倍。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所以,优化的教学语言,能够使课堂知识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为浅显,化生疏为熟悉,化静态为动态,使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并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提升课堂中的教学效果。在讲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时,我把细胞比作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那么,细胞核为该国首都,染色体为国王的宝座, DNA为国王,mRNA为钦差大臣,线粒体为动力工厂,内质网为高速公路等;在讲种内关系时,我以蜜蜂的群体关系为例:在一个蜂巢中有专门从事“生儿育女”工作的蜂王,有在婚礼上走向悲壮“终其一生”的雄蜂,还有为了蜂群发展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工蜂。这个蜜蜂群体有很强的凝聚力,为保护种群,个个奋勇争先,舍生忘死,即使来势汹汹的恶禽猛兽也不敢轻易冒犯“军民团结一家亲”的蜂群。通过精彩的描述不仅能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还能给人以轻松愉悦之感,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心境。

2.2 教师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

   教师是用灵魂塑造灵魂,以智慧启迪智慧,用人格影响人格的职业。人格是一种巨大的潜在力量,是调节课堂氛围的重要因素,因为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学知识,而且学做人;学生不信赖老师,就不会爱这门学科知识。当一个教师的人格魅力在学生中引起共鸣后,他们就像“追星族”一样,成为你忠实的“粉丝”,对你所教的学科如痴如醉。因此,教师的人格来自于崇高的道德修养。正人先正己,教人先教己,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教师的人格魅力来自于深厚的知识积累,掌握具有时代气息的新知识,新信息,学识渊博,视野开阔,在教学中对知识的应用游刃有余,挥洒自如。所以,教师必须勤奋学习,不断接受新的教育理念,有进取心,知识面广,有幽默感,加强道德修养,增加人格魅力。

2.3 教师要俯下身子与学生建立亲密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而信其道,一个亲和力很强的老师对他的学生来说就像一块巨大的磁石,时时吸引着学生,学生会因为喜欢他而喜欢上他所教的学科,课堂氛围就会轻松愉悦,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亲和力是心灵相通的大门。教师在课堂中善意的微笑,乐观的态度,平易近人的表情,轻松耐心的回答,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画面等都可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如:细胞中的能量通货——ATP一节的问题探讨是以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夕诗开笔,旨在让学生领悟萤火虫发光的能量从何而来。由于这些都是学生生活中所熟悉的画面,学生倍感亲切,学习的积极性全面调动了起来。

2.4 教师要创设生活情境营造乐学氛围

  
在教学中不断把生活知识引入课堂,拉近学生的“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距离,树立“学习即生活”“生活即学习”的的观念,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生物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非常熟悉与亲切,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被激发出来。在课堂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不仅学以致用,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氛围融洽和谐,学生乐于学习。如在讲“顶端优势”时,我联系园艺工人修剪路边的行道树以及农民对棉花,番茄等作物的打顶摘心,说明生长素的双重作用在生产实际中应用。又如在讲种内关系时我联系到:猴群在产生猴王时,雄猴之间往往要进行体力和智力的较量,通过此次“流血事件”,最终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猴王获得交配权,可以把优秀的基因传给下一代,从而有利于种群的生存和发展。这样既能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的兴趣。

2.5 教师要适时插入社会热点营造乐学氛围

  
社会热点内容也是用以完善课堂教学内容的很好的素材。学生往往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关注性很高,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将一些热点问题安排在课堂教学之中。例如:在“诱变育种”的教学中,我联系“神八”飞天时所进行的一些生物实验;在免疫的教学中可以引入“高致病性禽流感,手足口病”这一热门话题。增加学生对该部分内容的关注性,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丰富自身的知识,树立新的教育观念,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用理解和信任来架起沟通师生关系的桥梁,这样才能做到厚积薄发,营造乐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习,从而提高生物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生物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生物教学教与学》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生物教学参考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