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教学课例
华体体育(中国)股份有限公司 沈仕元
[设计思想]
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调整,让学生在了解有关光合作用探究经典实验基础上,通过思考、讨论、交流、修正,体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学会构建模型的基本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理念。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说出有关光合作用研究的科学家及其经典实验。
2.过程和方法:在学习光合作用探究实验的过程及其设计思路基础上,自主设计实验。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科学探究的精神和艰辛。
[教学重点]实验的过程及其设计思想
[教学难点]实验设计思想
[教学方法]基于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启发式探究法
[教学设计]
〖教学导入〗
植物的光合作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过程。人们对光合作用过程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探索历程。该探索历程不仅充分展示了人类的聪明才智,而且人类对光合作用的深层探索仍在进行。
〖过程设计〗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板书)
1.光合作用的概念
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初步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场所?条件?原料?产物?能量转换?),并通过完成【思考1】了解光合作用发生的特例。
【思考1】没有叶绿体,能否进行光合作用吗?
(能,例如蓝藻。)
2.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1)普利斯特利实验(1771年):(多媒体展示其示意图)
实验过程: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普利斯特利实验的过程和现象。
实验分析:①实验自变量是植物的有无。
②由于植物的存在,使得蜡烛燃烧(小鼠存活呼吸)时间延长。
实验结论:(学生讨论交流)植物具有更新空气的能力。
构建模型:用简式形式表示植物更新空气的作用。
污浊空气→绿色植物→新鲜空气
【思考2】普利斯特利实验存在哪些问题?
实验有时是失败的,没有发现光照在实验中的作用等。
(2)英格豪斯实验(1779年):
实验过程:重复进行普利斯特利实验500多次。
(培养学生学习英格豪斯坚忍不拔的科研精神!)
实验结论:(学生讨论交流)证明普利斯特利实验只有在光照条件下才能成立。
材料补充:1785年科学家证实植物体更新空气是因为吸收CO2,放出O2。
构建模型:(学生对所得模型进行具体化修正)
光照
↓
CO2→绿色植物→O2+淀粉
(3)萨克斯实验(1864年):(结合初中所学知识,多媒体展示其示意图)
实验步骤:(多媒体展示,要求学生学会鉴定叶片中淀粉的技术方法)
将绿色植物(天竺葵)在黑暗中放置24小时。选择一片叶,用遮光板从两面夹住部分叶片。将植物在光照条件下放置一段时间。将该叶片取下,放在酒精中通过沸水浴处理一段时间。取出叶片,用清水漂洗后,用碘蒸气熏蒸或滴加碘液。
(通过完成以下实验分析,加深对实验的理解。)
【思考3】实验中的自变量是什么?如何控制的?
自变量是有无光照。用遮光板遮光,达到控制无光。
【思考4】为什么将绿色植物在黑暗中放置24小时?
放在黑暗中的目的是通过叶片的呼吸作用把原来的淀粉消耗掉
【思考5】叶片放到酒精中沸水浴的目的是什么?
溶解光合作用色素,使叶片脱色,有利于碘液染色后观察叶片颜色变化。
实验现象:光照部分叶片呈现深蓝色,遮光部分叶片无颜色变化。
实验结论:植物在光照条件下合成了淀粉。
构建模型:(学生对所得模型作进一步具体化修正)
光照
↓
CO2→绿色植物→O2+淀粉
(4)恩格尔曼实验(1880年):(多媒体展示其示意图)
实验步骤: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恩格尔曼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实验分析:(学生讨论交流)恩格尔曼实验的设计有哪些巧妙之处?(意思到位即可)
①水绵的叶绿体大型带状,便于操作和观察。②利用好氧菌检测氧气释放分布部位。
③没有空气和光的环境,排除空气中氧气和光干扰。④用极细光束照射,以形成对照。
实验结论: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构建模型:(学生对所得模型作进一步具体化修正)
光照
↓
CO2→叶绿体→O2+淀粉
(结合上一节课后习题,进一步体现恩格尔曼实验的设计巧妙之处——选择材料的重要性)
(5)鲁宾-卡门实验(1939年):(多媒体展示其示意图)
实验方法:同位素示踪法(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什么是同位素标记法,并能够举出其他例子,如用3H-亮氨酸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运输和分泌过程等)。
实验步骤: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鲁宾-卡门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实验分析:鲁宾-卡门实验中是否利用了对照实验方法?若是,则自变量是什么?若不是,那为什么?
是,自变量是CO2和H2O中的O是否为18O。
实验现象:甲组释放出16O2,乙组释放出18O2。
实验结论:光合作用释放出的O2来自水。
构建模型:(学生对所得模型作进一步具体化修正)
光照
↓
H2O+CO2→叶绿体→O2+淀粉
(6)卡尔文实验(40年代)
实验方法:同位素示踪法。
实验过程:(多媒体展示,学生了解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利用
构建模型:(学生对所得模型作进一步修正,写出光合作用的反应式模型,合理即可)
光照
H2O+CO2———→O2+有机物
叶绿体
[巩固总结]
1.光合作用探究历程中经典实验的过程、结果、结论。
2.光合作用过程中的底物、条件、产物
3.光合作用过程的反应式模型的建立。
[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习题。
课堂巩固练习1.下图表示德国科学家萨克斯的实验,在叶片照光24 h后,经脱色、漂洗并用碘液处理,结果有锡箔覆盖的部分呈棕色,而不被锡箔覆盖的部分呈蓝色,本实验说明( )
③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 ④光合作用放出氧
⑤光合作用制造淀粉
A.①② B.③⑤ C.②⑤ D.①③
2.右图为鲁宾和卡门实验的示意图,图中A物质和B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是( )
A.1:2 B.2:1
C.8:9 D.9:8
3.下面是某同学为了证实“CO2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所必需的原料”所设计的实验方案,请你完成有关内容的填写:
实验方法和步骤:
① 选取同等大小生长健壮的两株盆栽绿色植物,分别放入标记为A和B的两个同等大小的玻璃罩内,每组一株。并取1小杯NaOH溶液和1小杯 ,分别放置于A 和B玻璃罩中。玻璃罩密封不漏气。
②将上述植物及装置放在暗室里“饥饿”处理,其目的是 。
③“饥饿”处理一定时间后,将植物自暗室中取出,在阳光下照射若干小时,使其充分进行光合作用。
④从两株植物体上分别剪取同等大小的叶片两片,放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水浴加热,使叶绿素溶于酒精中。
⑤将已脱绿的叶片取出用清水处理后,分别平铺在两个培养皿内,并滴加碘液,可观察到A组叶片颜色的变化是 ,B组叶片颜色的变化是 。
实验结论: 。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重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通过整节课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效果,基本体现这一思想,学生探究能力得到一定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