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   A A A

覃道昌:文明史观指导下的历史教学

作者:覃道昌    |    发布日期:2012年08月10日
点击次数:

文明史观指导下的历史教学

广西华体体育(中国)股份有限公司  覃道昌

文明史观是一种全新的史学范式,著名的高考命题专家刘宗绪教授一直都强调文明史观应是高考命题的最重要的一个原则,而且近几年的历史高考都体现了这一重要考察理念和命题理念,因此,文明史观受到了历史教育界普遍的关注,大家都普遍确立了用文明史观指导历史教学的新思维。因此认真研究近年来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中如何体现文明史观,以及高三总复习阶段如何以文明史观为主线归纳构建古今中外人类社会文明演进的历史的主干知识体系对于高中历史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文明史观以生产力的发展为依据,把人类文明演变划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两个阶段,人类各文明进入农业文明阶段和工业文明阶段的时间都是不一样的。如中华文明在传说中的神农时期已经进入了农业文明,到1840年之后才逐步被卷入工业文明,至今仍处于工业文明发展阶段。而欧洲希腊文明出现于公元前800500年,罗马文明出现于公元前510年,英国率先于1765年敲开了工业文明的大门,现今的欧洲大部分地区已处于工业文明的发达阶段。人类文明在不同的文明时代都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 政治文明构成,人类文明史也可相应划分为物质文明史、政治文明史和精神文明史。文明史观改变了建国以来以政治斗争、阶级斗争为中心,过分强调意识形态对立斗争的史学观。文明史观否定了传统的五种社会状态“由低到高”发展的模式,强调以文明视角来透视整个人类历史进程,阐释了世界上多种文化产生、发展、鼎盛和衰亡的历史,认为世界历史就是各种文化的共存、竞争、交融的历史。

文明史观在政治文明方面,以政治行为、国家机构、政府组织、政治制度的变迁作为研究的重点,突出了政治制度、政治事件、政治活动在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侧重于制度文明的演变,淡化了阶级斗争和战争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可以说文明史观中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就是制度创新。我们在对政治文明史进行复习时应注意侧重对不同时期的政治制度的创新进行系统的比较,深刻分析制度创新背后的原因,应以一种发展的眼光去分析其每次政治制度变化的背后因素。例如复习中国古代史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时,应看到专制主义制度在不同时期创新的动机和原因。应正确评价和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地位和历史影响,从制度文明的角度看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体现的现代行政的特点。在秦朝正式建立的时,我们应侧重讲授其产生的原因:①理论来源: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家韩非子等法家思想家的大一统思想为之提供了理论来源。②政治根源:秦统一全国后需要强化对人民的控制,以巩固统一、维护统治。③经济根源: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封建的个体的小农经济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这一制度到汉武帝时又由于当时其建立大一统帝国的需要,接受了由董仲舒提出的“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思想,把皇帝的神化了,也把皇权神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到了隋唐时,隋唐皇帝们为了防止宰相专权而创立了三省六部制,这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使宰相的权力——分为三,三省长官的品级又较低,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北宋前的中国,地方割据势力强大,大将常发动政变夺权,为防止此类现象的再次出现,赵匡胤通过“杯酒释兵权”等手段削弱了地方节度使和中央大将的权力,避免了前朝大将专权的情况。元朝时的行省制度、明朝的废丞相权分六部以及清朝的军机处的设立无不与当时的政治斗争密切相关。我们应向学生讲明它的建立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进步。在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巩固了国家统一,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组织大型工程,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但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也往往带来统治的腐朽黑暗,给人民带来了苦难,尤其是在封建社会后期,其消极作用是主要的。我们可以通过对制度的创新的原因及影响的分析,将文明史观的理念传授给学生。

在物质文明方面,文明史观明确了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改变了旧大纲版教材侧重于政治史的倾向,加强了经济史的地位。在实行新课改地区的教材中,都以大量的笔墨介绍了中华民族以农耕文明为主体的经济形态,突出了中华文明在文明史上的地位。我们在讲授物质文明的内容时应注意到,旧教材把中国明清时期称为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但文明史观则把中国的明清时期视为农耕文明的新高峰,此时的西欧则被认为是已经开始步入了工业文明,通过对这一时期的中西方文明演进过程中的经济比较,可以让学生更直观、更明确的明白我们如何由一个农业文明高度发达的国家沦为工业文明国家控制下的市场、原料产地的经济原因,这样的新史学观点其实更能让我们客观的从经济文明的角度看历史。我们在指导学生复习物质文明史时,一定会注意到,文明史观强调把中华文明纳入到世界文明中考察,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背景看中国,还要从中国的历史角度看当时的世界。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逐步走向一体,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强烈,中国却仍然闭关锁国,享受着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所带来的最后一缕阳光。当英国率先利用蒸汽机敲开工业文明的大门时,我们的手工业就显得是那样的惨淡了。通过对现代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的总趋势和各国经济新成就的分析,可以让学生更明确我们当前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使我们更能清晰的意识到我们肩上所担负的历史使命。

我们注意到文明史观强化了精神文明在新课程中的地位,而且近几年高考中文化部分的内容所占的比重也在逐年增加。在文化史中,文明史观强调人类文明的多样化,各文明具有各自独立的文化个性,但又在相互碰撞中学习和交融。在古代史中,文明史观强调全球各地文明的各自相对独立发展并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圈,如以中国为中心的东方儒学文化圈、以西欧为中心的基督教文化圈、以中西亚为中心的伊斯兰教文化圈等等。各个文化圈以“丝绸之路”进行交流。自新航路开辟后世界文明加强了交流,不断交融,特别是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为攫取 更为广阔的商品市场和更丰富的廉价原料大肆对外扩 张。殖民掠夺给当地人们带来了深重灾难,同时在客观 上也极大冲击了殖民地半殖民地落后的社会经济体制传播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如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传人中国后,都有一个中国化的过程,使民主思想在中国形成中西结合、中西交融的局面。康有为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结合起来;孙中山在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中加入了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等基本内容,这与西方资产阶级理论有较大区别。甚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也是逐步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结合,也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邓小平理论。当然,各文明间的文化也是在碰撞中共同发展。当中原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相遇时,我们看到了中原农耕文明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少数民族化(胡饼、胡服、胡撵……),我们也看到了少数民族的汉化。通过文明冲突的角度,我们可以更清楚的向学生讲述清楚当今世界的许多问题:巴以问题、印巴问题、反恐问题等等,这些问题不可能单纯以经济物质文明的角度或政治文明的角度就能解释清楚的。

文明史观是一种新的观念,对于我们现在从事的高中历史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应利用这一新的史学理念来更新的我们的思想,积极推进新课程的教学改革,为国家培养更高素质的人才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