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   A A A

曾慧声:《气候形成与变化》课例

作者:曾慧声    |    发布日期:2012年08月09日
点击次数:

《气候形成与变化》课例


单位:华体体育(中国)股份有限公司         作者:曾慧声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共3课时) ——气候的形成与变化。《气候的形成与变化》在高考中属于重点掌握的内容。高考考点有以下几个内容:影响气候的因素;世界气候类型的特征和判读、气候的分布与成因;通过图表数据资料等分析气候的相关内容及和其他地理要素的关联性等。考点多而细致,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并在记忆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学习方法的总结,培养学生识图和分析图的能力,注重答题思路的教学,使学生学会方法,理解知识,重复练习,巩固掌握。(特殊气候在高一涉及较少,到高三第一轮复习再介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能说出气候的形成因子

  ②会分析教材上十种气候类型的特征、成因、分布及判读

  ③了解全球气候的长期演变。

  2.技能目标: 

  ① 能结合气候形成的因子分析某地气候的成因。

  ②能通过图表、数据、资料判读气候类型并且能说出特征、分布及在其影响形成的地理要素。

  ③能通过图表或资料说出气温和降水的变化。

  3.情感目标:

   ①通过不同气候影响下形成的美丽自然景观,获得自然美的体验。

   ② 通过对气候形成、特征及其变化等问题的探究,激发学生探求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掌握气候变化的规律,了解自然的奥妙,规范自身的行为,注重环境保护,合理利用各种气候资源。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1)气候的形成因子

  (2)气候的特征、判别、分布及成因

  (3)气候的长期演变

  2.难点: 气候的特征、判读、分布及成因,是本单元的难点,也是整个高中自然地理中的难点和考点。

 

  四、教法和学法

  1、教法:①应用导学法引导学生了解世界不同地区气候的差异 ②利用读图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气候类型的特征③逻辑推理逆向思维讲授气候类型的判读④视频播放、综合分析气候的分布与成因。⑤展示图表数据引导学生分析气候变化特点。

2、学法:①运用地理知识的关联性分析气候的形成因子②紧扣课本图表分析气候特征然后根据其他类型的图表数据来按步骤判读气候类型。③根据气候分布模式图掌握分布及成因。⑤读图总结气候的演变规律。

  五、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播放美丽的图片,让学生说出当地的气温和降水情况,然后以诙谐幽默的形式显示答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1、为什么会形成各种美丽的自然景观?(气候类型不同)

   2、同是热带地区有的地方降水少,有的地方降水多?(气压带不同、海陆位置、下垫面不同)

   3、近年来新闻报道全球气候在变暖是什么因素造成?(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二环节【讲授新课】

  1、承前启后——气候的形成因子

先带领学生快速浏览教材影响气候的因子,然后举例分析,最后强调气候因子的关联性。

  2、依据教材上的10个柱状图熟记气候类型的特征(PPT 展示)

   ①师傅带进门,修行在自身:教师强调气候类型的特征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进行描述,然后先分析热带雨林气候特征是全年高温多雨,之后引导学生分析其它的九个气候类型 。学生分析完了,引导学生总结热带气候类型最冷月气温>15℃,亚热带气候类型最冷月气温0℃<最冷月<15℃,温带气候类型最冷月气温<0℃(温带海洋性气候除外)

   ②课堂有效性的检测:给2分钟学生回顾10个气候类型特征,然后马上抽背4个热带气候 、2个亚热带气候、3个温带气候、1个极地气候的特征(刚学完,引导学生强化记忆)。

  3、 根据气候类型柱状图或其他图表、数据判读气候类型。

   ①通过例题来说明:举例通过三个步骤来判读气候类型:第一,定南北半球;第二,以温定带;第三,以水定型。

  ②课堂有效性的检测:通过三个气候柱状图让学生自己来判读。

4、通过表格展示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以北半球为例,PPT 展示)

①限时记忆学生忙:教师用PPT逐个展示4个热带气候 、2个亚热带气候、3个温带气候、1个极地气候的分布,给3分钟时间让学生和同桌组成小组,一起记忆,然后请10个同学起来说出相应位置的气候类型名称。

②结论是学生总结的:教师视频播放全球的气候类型,学生观察得出结论:气候类型南半球和北半球基本是关于赤道对称的,然后总结某种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分析某种气候在南半球的分布等等。

③课堂有效性的检测以非洲为例,引导学生注意气候南北半球的对称性,说出相应的气候类型。

5、结合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分析气候的成因。

 呼应导入,引导学生寻找气候成因。在熟记气候分布的基础上,回顾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以及它们影响下的天气特征,逐个分析气候的成因,在旧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学生易接受,课堂效率高。

6、 描述气候的变化,引出全球的环境问题。

通过图表展示,学生得出长期全球气候的变化规律,近年来气候的变化趋势,分析原因,为2.7节全球的环境问题做好铺垫。

 

  第三环节【知识探究】

探究活动一:你能说出钦州的气候类型及特征么?从新闻报道中你获知近年来产生哪些变化?

探究活动二:观察世界上气候类型的分布,发现有些地区气候类型很特殊,比如在马达加斯岛的东侧也能形成热带雨林气候,这是什么原因?你还发现了那些特殊的气候区?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

  一、天气和气候的区别(从时间长短来区分)

  二、气候的形成因子(最主要的因素是太阳辐射)

  三、气候的特征(从气温和降水来描述)

  四、气候类型的判别(定半球、以温定带、以水定型)

  五、气候的分布模式(以亚洲为例,理论上南北半球气候对称)

  六、气候的成因(结合气候的分布、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来分析)

  七、气候的变化(长期变化规律和短期变化趋势)

 

  第五环节【课堂练习 】

 

  六、教学反思

经过去年高三一年的教学以及参加了广西高考地理评卷工作,我有非常深的体会,为什么很基础的知识学生到了高三还没有掌握?为什么很基础的知识,考生在考试中答不出来?因为知道不等于学到,学生在课堂上知道了,但是他们没有学到!因此,如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是我们广大地理教师努力的方向。

《气候的形成与变化》是高中自然地理的重点,但是没有哪一个版本的教材能系统性的给出一个清晰的完整的学习思路给学生,因为知识点实在太多太繁杂;因此教师要吃透教材、把握考点,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及心理年龄特征后,合理处理教材和知识点,循循诱导学生逐一掌握知识点。本节课自我感觉有几点可取的地方:

一、情趣导入,把知识分模块处理,逐个击破。如果让学生死记硬背那么多的气候类型及它们在全世界的分布,学生铁定会产生厌学情绪。但是通过几张美丽的图片幽默地导入气候,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然后通过读图就能得出各个气候的特征,学生很快就发现难度很低,通过动脑分析就能得出结论,学生很有课堂成就感;而且三个课时里掌握气候的因子、特征、判读、模式、成因、变化六个模块的知识,每节课只需要掌握两个模块,难度系数小。

二、任务驱动,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在考试过后,时常发现学生会在总结中抱怨,没有时间复习啊、背笔记啊等等,那么他们在课堂上做什么呢?因此,我在课堂上限时小复习,然后马上大范围地抽背学生,我发现那些平常睡着的学生精神了,口中念念有词,手还在空中画来画去,10个气候类型的特征及成因、分布等知识居然都在课堂上就背的滚瓜烂熟。

三、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为了避免学生在课堂上死记硬背的情况出现,我把分析问题及总结结论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我在恰当的时候引导。比如,我只指导学生分析气候的特征要包括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然后以热带雨林气候为例,根据教材柱状图可以得出高温多雨的特征,其他的9个气候类型学生自己就能分析出特征来。又比如,我以地中海气候为例,归纳了分布规律为分布在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其它的气候类型学生就能依据分布模式归纳出来。再不济的学生,也会和前后左右的同学讨论,因为老师会 让很多的学生起来回答问题,他有可能被叫到。

四、多媒体白板教学,事半功倍。感谢学校装上了电子白板和多媒体教学设备,才使以上的教学手段得心应手,省去了在黑板上板书版图的时间,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在精心备课和认真做好课件的前提下,我能把教材上没有的图片和精彩的视频展示给学生,能随时回顾旧的知识点,感觉课堂容量及教学效果较之前有大的进步。

五、取长补短,在教中学。我的这节课,在高一年级受到了推广,期间吸取了同仁的优秀意见并作了适当的修改,在此表示感谢。当然,也有一些需要共同探讨的地方:

1、下一届高一开始启用新课改教材,如何能把新课改的精神融入到课堂中而又能踏踏实实地搞高考、落实高考考点需要我们教师进一步摸索。

2、我在分析气候因子的时候总感觉有点囫囵吞枣,一拉而过,只是针对“下垫面”做了较详细的讲解。我翻开新课标教材(人教版)惊人地发现相关介绍更加简略,它就用了一段话分析完了气候因子,“气压带和风带是气候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一个地方气候的形成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莫非我的做法和新教材有异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