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   A A A

课程改革是为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而生,评价是关键

作者:王伟东    |    发布日期:2012年08月11日
点击次数:

20世纪末,知识经济初见端倪。我国为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 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人才,提出推行素质教育。我国为实现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是组织教学活动的依据,它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通过改革基础教育课程,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1]指出:课程改革其中的一个目标就是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必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是用什么样的方法获得知识的,是死记硬背背会的,还是大量做题练会的,还是通过自主探究、发现、在解决问题中学会的,无论是用哪种方法学会的,从试卷上看到的结果都是一样的。但是,由于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不一样,导致了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收获是不一样的,而且对学生终身发展的影响也是极不一样的。由于我国的教育评价改革滞后,目前仍是通过考试分数来评价文化素质,通过比较分数来决定升学。由于分数无法区别学生是用哪种方法学习而得来的,加上我国高等教育资源整体不足,局部不均衡,家长为了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教育资源,片面追求升学。学校因此不得不迎合这种需要,以相应的制度来激励教师追求分数,这样见效快的题海战术就被频繁甚至过度地使用。出现了新理念与旧制度冲突的现象,教师出于个人利益考虑暂时不执行新理念,屈从于旧制度,使得新理念仅仅成为教师的口头学说[2]。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转变传统角色和教学方式,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引导者,教师成为自我反思者和研究者,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但是,在不少地方,教师转变传统角色和转变教学方式的要求并没有达到期望,不少教师仍通过各种机械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获取高分。

评价改革成功与否是课改成功与否的关键,但是评价改革的滞后让教师产生困惑。新课程的目标还要不要去追求,新课程倡导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式还要不要用? 本文认为我国高等教育资源不足,社会片面追求升学的局面在短时间难以扭转,如果新课程评价多了几把科学、公平并且可操作的尺子,而升学因素只考虑其中一把尺子,结果还是原来的单纯应试状态;如果升学因素是几把尺都要考虑,那就可能出现由应试变成应素质的局面。如果引导学生和家长把目光放远,考虑到大学毕业后的工作能力和生活能力培养,也许有可能减弱不顾长远考虑而过分追求分数的态势,但是这种局面不是那么容易能引导出来的。教师工作不论作为一种职业还是作为一种专业,在评价不变的情况下,校长总是要求教师提高升学率。新课程的目标不是一开始就能放手去追求的,教师不可能等评价改革搞好了再来上课;另外,教师经过培训,接受了新课程的理念,既认识了当前教育的不足,也提升了能力,这也决定了教师也不可能完全用旧理论、旧观念、旧方法去教学。教师对升学率的追求在一段时期内是身不由已的。

为此,推进新课程改革关键在于对现行教学如何进行评价。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M],2001.

[2]周兴国.教育的理念、制度与行为[J].教育与现代化,2005,(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