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育人 构建有灵魂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
华体体育(中国)股份有限公司高中政治组 吕华生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当前市场经济和网络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如何立足学生的长远发展,回归文化育人的教育本质与原点,重塑中学政治教育的理念和模式,构建有灵魂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德育功能,以人为本,文化育人,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一生幸福奠基,为实现中国梦培育高素质创新人才。
关键词:文化育人 中学政治教育 传统文化 德育功能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我们更好的以中华优秀文化培育人,有力推进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以文化人,这一古老的中华文化精髓,与当代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连贯性和共通性,在学校育人过程中,有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育之于心,体之于身。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较以往有了很大改进,但是仍然善乏人文文化的大视野下的创新格局,缺乏“大文化、大政治”的大手笔运作教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德育功能实效性没有凸显,以文养心,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塑造学生灵魂的既利当前又惠长远的高效思想德育课堂没有显现。
一.当前增进学生文化德育工作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随着普通高中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大,“问题”学生绝对人数大幅上升,学校德育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一些“问题”学生的纷至沓来,传统的学校德育工作正面临着新挑战。学生道德观的下降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现实问题,直接影响到了学校的校风学风以及师生的关系: 不良文明行为和攀比行为充斥校园,这些行为给我们的学校笼上了一层阴影,校园里不再宁静,而一些学生习以为常,不尊重教师的现象比比皆是,考试时想尽办法作弊,在QQ上或校园贴吧匿名辱骂平日里对自己严格要求的教师……可以看出,部分青少年学生的心灵已被世风扭曲,自由散漫,无视纪律存在,同学之间团结互助的良好风气也大不如前。只能说明当今时代的空头说教在优越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面前有时候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昔日我民族温良恭俭让的优良传统在这一代人身上似乎是场遥远的梦境,若再不及时力煞扭转,我们还能否与这梦境重逢,我们教育的明天还能走多远,是个不敢想象的问题。
究其根源分析,在当前社会转型期,一是市场经济多元化价值观和西方文化价值观的侵袭产生了负面影响。“享乐主义”“金钱万能”“一切向钱看”思想滋生蔓延,导致校园内人心浮躁,不思进取,教育质量下滑,使得学校内部出现了许多复杂多变的思想状况,给学校教育带来了诸多不利因素,人们难以确定自己的生活方式,更难寻找纯净的精神家园。二是网络文化的冲击,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一些媒体在传播有益消息的同时,也夹杂着大量不健康的信息,直接冲击着传统的校园文化。乘虚而入的西方网络新殖民文化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在这个汹涌而变幻莫测的国际一体化大潮中,我们可以凭借什么保持民族的根本与世界对话?凭什么在泥沙俱下的世界文化交流中不至于迷失方向,不失气节,不被汹涌袭来的良莠不分的异域文化同化?
作为塑造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主阵地,中学思想政治课堂缺乏人文情怀,过于强调社会本位、集体本位,忽视了对中学生个人思想动机的尊重和精神需求的满足,从而缺乏人文关怀。在政治课堂上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增设主体体验空间,依然没有走进学生心灵深处感化、教化学生,依然没有形成以人为中心,以疏导人的思想、转变人的观念、塑造人的灵魂为目的,以尊重人、关心人、激励人、完善人、发展人为宗旨的高效政治德育课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应该是一种人文关怀,应该蕴涵着深刻的人文文化精神。 因此,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立足课堂改进思想政治教学,引入中华优秀文化育人功能,让以文养心,以文化人成为政治课堂一大亮点,切实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二.文化的“化人”与思政的“育人”是内在统一的
文化的“化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二者的共同点都是指向“人”。从广义上讲,一切精神文化活动都会对人的思想意识产生影响,因而一切精神文化活动都可以称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是对人的熏陶和教化,“化人”的过程也是“育人”的过程。同时,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应是一种文化活动,“育人”的过程是有目的地自觉地以特定的文化“化人”的过程。文化的社会教化功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本来就具有天然的相通之处。
1.文化“化人”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文化对人的熏陶、渗透、浸润,潜移默化地进行着思想政治教育
文化以各种具象存在于人类生活之中,同时又为人类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生活范式,影响着人们认知周围世界,认识自身 。
但问题的关键是用什么样的文化来“化人”。是用进步、高雅、健康的,还是用反动、低下、恶俗的文化来影响人?文化要把人“化”向何处?是正面的“教化”、还是反面的“异化”?因而,文化“化人”具有不同的方向性。一般来说,积极进步的文化与“人本性”的目的是一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充分说明了一定的文化环境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显然,我们是要把人的素质“化”高,而不是相反。因此,为了保证“化人”的正确方向,必须以“先进文化”引导“化人”。只有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等先进文化才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培养健全人格,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文化不仅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生存之根,也是一个人生存的精神依托和精神家园。因此,当前我国文化建设中的先进文化“化人”,就是用十八大提出的在国家、社会、公民层面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这正是文化“化人”与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的相通之处。文化的终极目标落脚点是要“化人”,培养人、塑造人是文化发展的最终目的,这是文化根本的、终极价值所在。
2.思想政治教育“育人”中的“化人”功能:思想政治教育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以多样化的文化载体,自觉地有意识地“化人”
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也是一种文化活动,“育人”的过程也是“化人”的过程。特别是在当今时代,文化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维度,发挥文化“化人”的功能,用文化的力量去塑造人、滋养人、凝聚人,将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借助文化建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运用文化手段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是一种必然趋势。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心理品质等内容,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特别是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融化在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行为方式、审美情趣、风俗习惯等,内化为人们的一种文化心理和性格,成为影响人们的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的强大力量。
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育人相结合,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内涵,积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作用,有利于增强其针对性和实效性。从广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种文化熏陶和文化影响。它以自身的独特性进行着“人化”。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影响人的政治信念、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和心理品质为主要内容,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育人”中的“化人”,主要体现在为把学生将来成为社会公民基本道德素质的培养上。
思想政治教育育人中的“化人”,体现为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等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教育人、激励人,为实现本民族理想、目标和前途凝聚起强大力量。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之魂。思想政治教育育人中的“化人”,就是要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藏,用传统文化资源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发挥民族精神的价值整合功能、行为规范功能,使学生对本民族为之奋斗的理想、目标和前途产生高度的认同。
思想政治教育育人中的“化人”,体现为提升教育活动的艺术性、运用多样化的文化载体,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吸引力和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艺术性是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文化特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力争做到寓理于情、情景交融、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美感人。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采用文学、戏剧、音乐、电影等人们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和艺术表现形式,借助于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等多种载体和社会实践,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寓于其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趋向,引导人们去追求真、善、美,提高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理论修养,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和个性品质。
文化的“化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本质上是一致的,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既需要文化的“化”,也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育”,只有将二者很好的结合才能促进学生的人格健全和全面发展,真正形成有灵魂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文化育人、文化立魂,提升政治教育的人文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而中华优秀文化是铸就民族精神之魂的的根。要强化教育引导,增进政治课堂德育实效性,增强德育感召力,必须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中学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文化育人、文化立魂,切实全面提升中学政治教育的人文内涵。
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有着非常丰富的伦理道德文化内涵,能够教育引导中学生成为一个有文化、有修养、有道德的人。因此,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阅读经典,给予学生道德滋养和心灵抚慰,特别是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中的积极价值理念,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深刻的育人意义。故而,中学德育应该成为传递国学价值理念、诵读经典、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有效途径,使中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基本历史、文化传统和道德观念,在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认知基础上形成强烈的文化认同,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加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魂的根基。
因此,在深化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积极倡导“学科德育”理念是实现学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保障,也是中学生学好知识、增长智慧、健全人格、促进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紧密结合的有力保证。首先,中学政治教育要全面把握育人导向。一方面政治课堂文化德育要注重文化说理,使德育充满文化的韵味,发挥文化浸润的育人作用;另一方面,要挖掘中学政治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因素,根据不同的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生活等板块内容传授文化知识的特点,引入德育内涵。围绕课程改革中的三维目标,将学校课程教学的文化知识传授与品德修养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过程中,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领悟报效祖国、奉献社会的真知灼见。其次,与课程改革相结合。在政治学科教学中更新观念,促进课外阅读,尝试将国学经典引入教学、测评内容;开设读书月活动;课前活动充分利用开展学生社会时政要闻讲解。第二课堂时间合理划分,增设德育社会活动实践空间,引导学生体验生活。第三,开发校本文化德育教材。让本土文化得以弘扬,学生学得开心,教师教得激情,更为重要的是,民族文化在中小学生根开花,植入学生心中。开发校本文化德育教材。让本土文化得以弘扬,学生学得开心,教师教得激情,更为重要的是,民族文化在中小学生根开花,植入学生心中。第四,政治教师要积极参与策划和设计学校各种校园文化生活主题活动,发挥育人先锋作用。第五,学校层面要加强校园物质载体文化设计和建设,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和文化环境要突出校本文化特色,发展文化个性,使之成为学校人文精神的核心标志,逐渐养成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学生只有具有文化感悟,才能见证文化育人,文化立魂的力量,从而自觉承担起传承与发展中华文化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