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   A A A

马宗尚:趣味故事让哲学知识“趣”起来

作者:马宗尚    |    发布日期:2012年08月11日
点击次数:

  趣味故事让哲学知识“趣”起来

         马宗尚

 

对于初学哲学的高中学生而言,他们感到哲学既神秘又新奇,但又不好入门,所以我们老师就要想法让他们感兴趣,让我们的哲学“趣”起来。其中运用一些小故事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现在把我的收集的一些小故事提供给大家,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一、用发展的现点看问题

 

    荆 人 渡 澭

春秋时,荆国人欲偷袭宋国,便派人先去测量水,准备夜间按所测的路线过河。到了夜间澭水暴涨,荆人不知道,仍按事先测量好的路线渡河,结果溺死者达千余人。荆人大惊,阵脚大乱,落荒而逃。荆人事先测量的路线是可以渡河的。现在水位已发生变化,暴涨了,还沿着事先测量的路线渡河,这是他们所以溃败的原因。
   一切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绝对不运动、一点不变化的事物是没有的。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预见未来,做好工作,就必须坚持用发展的现点看问题。

 

    二、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鲁 侯 养 鸟 

有一天,鲁国城郊飞来一只罕见的海鸟。猎人们知道鲁侯喜欢养鸟,就捉住海鸟,献给他。鲁侯惟恐海鸟死去,就把它当成贵宾,供养在庙堂里,下令高级厨师每天给海鸟准备丰盛的酒席,叫乐队演奏高雅的乐曲,让海鸟欣赏优美的歌舞。可是那只海鸟却被吓得神魂颠倒,连一点东西也不敢吃,一滴水也不敢喝,三天后就活活饿死了。鲁侯对海鸟真是关怀备至,尽心尽力,可他是用供养自己的力法来养海鸟,海鸟怎么受得了呢?
   它告诉我们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具有客观性和不可抗拒性,但人们可以友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而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三、矛盾的转化 

 

    死路与活路

一次,一个人到河边钓鱼,遇到一位捕蟹的老人,身背一个大蟹篓,但没有上盖。这人出于好心,提醒老人说:“大伯,您的蟹篓忘了盖上。”老人慈祥地看了他一眼,说:“小伙子,谢谢你的好意。但我想告诉你:蟹篓可以不盖。要是有蟹爬出来,别的蟹就会把它钳住,结果谁都跑不掉。”

有的人就很像蟹。记得某地发生大地震,有个小煤矿的工人谁也不甘落后,争先恐后地往外挤。由于坑道口太小,把出口堵死了,结果谁也无法逃生。而在附近也有一个小煤矿,队长当时很镇定,他大声喊道:“大家不要挤!一个一个走。”而他自己留在了最后面指挥。结果20多个矿工全都安全逃了出来,他自己也脱离了险境。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是普遍的,也是对立统一的;矛盾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上述故事说明,在大家的生命都受到严重威胁时,有秩序地求生,就是一条活路;无秩序地逃生,就是一条死路。这里,有秩序是活路的条件,无秩序是死路的条件。当活路的条件出现时,死路就会变成活路;当死路的条件出现时,活路也会变成死路。有秩序地求生,既尊重了他人的生路,也使自己有了活路;无秩序的逃生,既不给他人求生的机会,也会把自己的活路给堵死。难道我们不应从中受到深刻的启发和教育吗?

 

    四、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阿凡提染布 

阿凡提是新疆民间故事中一位富有正义感、智慧出众的传奇式人物,有一天,阿匍肩扛一匹白布来到阿凡提家,想刁难阿凡提,让他出一回丑。阿匍对阿凡提说:“聪明的阿凡提,我知道您有非凡的才华。我想请你给我染一匹布。染的颜色既不是红色,也不是蓝色;既不是绿色,也不是黄色;既不是紫色,也不是黑色;既不是橙色,也不是世上一切所能见到的颜色。阿凡提,您能办到吗?

阿凡提冷静地思考片刻,就爽快地答应下来。在谈到什么时候取货时,阿凡提说:“哦,高贵的阿匍,神明的真主告诉我,请您在一个星期的这一天前来取货。既不是星期一,也不是星期二,既不是星期……六;既不是礼拜日,也不是习惯的一个星期七天的任何一天。”阿凡提以他的机智,使阿匍灰溜溜地走了,并损失了一匹白布。

在这个故事里:“颜色”和“星期”都是矛盾的共性,它存在于矛盾的个性中。即存在于具体的红、蓝、绿、黄、紫、黑、橙等色和星期一至礼拜日这一个性之中。

阿凡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正是阿凡提的机智,聪明之处。

 

   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不同的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东施效颦

西施是我国春秋时代的美女,她心口经常疼痛,走路时总是按着胸口皱着眉头,在街头也是这样。

邻居东施是一个长得很丑的女人。她看到西施按心皱眉走路的样子很美,便仿效着西施的姿势,皱眉蹙额,手按胸口,在大街上蹒跚而行。那样子不但不美,反而更加丑陋。村里人见她这种忸怩作态的怪样子,无不嗤之以鼻,一见她走来就把大门关上,谁也不愿意理她了。

这里东施的做法是违背了矛盾特殊性的原理。

矛盾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质的矛盾。东施不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生般硬套别人的做法,结果事与愿违,闹出了笑话。

今天,我们进行四化建设,实行对外开放,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也必须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六、量变与质变

 

    一粒沙的故事

有一个参加长跑比赛的选手在走过了一片沙滩时,鞋子里灌满了沙子,他匆匆把鞋子脱下,胡乱地把沙子倒出来,便又急急地继续往前跑。可是有一粒沙子仍留在他的鞋里,在他以后的路程中,那粒沙子磨着他的脚,使他走一步,疼一步。但他并没有停下来把鞋子脱掉,抖出那粒磨自己脚的沙子,而仍是匆匆前行,在离终点不远的地方,终因脚痛难忍,他不得不止步,最后放弃了比赛。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粒沙子虽小,但给脚造成的痛苦是逐步发展的,它是由“走一步,疼一步”,终于发展到“脚疼难忍,不得不放弃比赛”。这正如俗语所说的那样:“小病不补,大病叫苦。”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决不能忽视量的积累,因为量的积累发展到一定程度,事物就会发生根本的变化,即质变。试想,如果那位长跑者能早一点把那粒沙子除掉,脚疼难忍放弃比赛的结果又怎么会出现呢!

    田忌赛马

战国时齐威王和田忌赛马,两人各出上、中、下等马三匹,比赛时,以上马对上马,中马对中马,下马对下马。由于齐威王珠马无论哪一等都比田忌的马强,结果田忌三战三败。

田忌的好友、著名军事家孙武的后代孙膑得知此事,帮他出了一个好主意,并请求齐威王再比一次。比赛又开始了,这时田忌以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结果二胜一负,这次田忌胜利了。

这则故事包含了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空间排列顺序上不同而产生质变的哲学道理。唯物辩证认为,事物的质变,就是事物从一种质态到另一种质态的尺跃,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田忌采纳孙膑的意见,马仍然是原来的马,只是改变了与对方赛马的“排列顺序”,所以就由输变赢。这就是启示我们,要促使事物向好的方面的发生质的变化,不但要注意量的积累,循序渐进,而且还要把握“空间结构形式”的变化,杨长避短,发挥优势,这样才能夺取胜利。 

  “笨人吃饼”和“愚人吃盐”

在佛教文学作品《百句譬喻经》中有这样两则故事:一则是“愚人吃盐”,讲的是从前有个愚人,到别人家作客,吃菜嫌淡而无味。主人知道后,给他加了一点盐,他吃了后便觉得味道很美。而后他想,味道好是因为有盐,加了那么一点点盐就那么好吃,多加一点岂不更好吃了吗?于是,他就大吃起盐来,其结果是又苦又涩。另一则是“笨人吃饼”,讲的是从前有一个人肚子饿了,狼吞虎咽地吃了一个饼 子。他觉得没有饱,又一连吃了五个,还是没有饱,于是,便吃第七个饼子,刚吃到一半,便觉得饱了。这个人非常后悔,心想;我今天饱了,是因为吃了这半个饼子,前面吃的六个都浪费了。如果早知道吃这半个饼子就会饱,我先吃这半个就好了。

当然,这两则故事都是笑话,今人是不会再有此愚笨之举了,但是,其中包含的哲理却永远给人以启迪。这两个故事的主人翁都犯有同样一个错误,即形而上学。具体地说,“愚人吃盐”是不懂人食用盐是要适量的,一定数量的盐会使食物味道有滋有味,但过了量,就会转变为又苦又涩了。“笨人吃饼”虽然和“愚人”吃盐不同,但也是不懂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他吃饼吃饱了。其本身就是一口一口吃饼的量的积累过程,吃饱了不仅是最后那半个饼子的作用,而是吃的全部饼子的作用,最后的那半个饼子只不过是由量变到质变发生转化的关节点。他不懂得这一点,就像“愚人吃盐”一样,只是看到了质变和量变的某一方面,割裂了两者辩证关系。他们一个只强调和看到了量变看不到质变;另一个只意识到了质变而没看到量变,都是割裂了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形而上学。这种思维方法在我们的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危害是极大的。

   “谷堆论证”和“秃顶论证”

在公元前五~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诡辩论者欧布里德等人提出了如下哲学论题:一粒谷子是否可以形成一堆谷子?少一根头发能否成为一个秃头?这就是西方古代哲学跑上的饶有趣味的“谷堆论证”和“秃顶论证”。“谷堆论证”的具体内容是:一颗谷粒不能形成谷堆,再加一颗也不能形成谷堆,如果每次都加一颗谷粒,而每增加的一颗又都不能形成谷堆,那么怎么形成谷堆呢?“秃顶论证”认为:掉一根头发不能成为一个秃顶,再掉一根也不能成为秃顶,那么如果每次掉一根,而掉的每根又不能形成一个秃顶,那么何以形成秃顶呢?

很明显,上述两个论证是与事实不相符的。虽然这种观点在那个生产力、科学技术、人类思维水平都很低的年代,能把量变和质变的矛盾及其转化的问题提出来,是很不容易的,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但是,论证本身在性质上却是错误的、诡辩的。为什么这么说呢?事物量的变化,到了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一”虽然不是多,但是“一”的不断重复或积累,就会形成向多的转化。显然,欧布里德的论点是割裂了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他只看到了“一”只看到了谷堆增加“一”或头发掉了“一”根,而没有看到“一”的不断增加或减少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从矛盾角度分析,谷堆是由一粒一粒的谷子堆积而成的,是“一”这一矛盾方面向“多”的矛盾方面转化的必然结果;秃顶的形成是一根一根头发不断减少造成的,是“多”这一矛盾方面向“一”的矛盾方面转化的必然结果。它们都是矛盾方面在量变的过程中的转化,是量变引起了矛盾的方面在地位、作用和性质上的转变。

几千年前的这一诡辩论的错误,今天是不会再重演了。但是,犯类似的方法论的错误的现象是存在的。这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七、现象与本质

 

    和尚和公差

从前,有个和尚犯了罪,一个公差押解他到远方去,夜间,投宿在旅店里。和尚买了酒,劝公差喝,把公差灌得烂醉如泥,又剃了公差的头发,便悄悄地逃走了。

公差醒酒之后,发现和尚不见了。他找遍旅店的每个角浇也没找到,后悔自己不该贪杯闯下大祸。他无意中伸手拍拍自己的脑袋,没有想到,自己的脑袋上已没有头发,成了秃子了。他便大喊:“和尚倒在这里,可我到哪里去了。”

唯物辩证法认为,透过现象看本质,这种现象一定是与本质有着必然联系的现象,但不能把某一现象直接等同于事物的本质。我们知道,和尚是秃头,而秃头未必是和尚。秃头只是和尚的外部特征之一,并不是和尚本质属性。某一点的外部特征,不足以表现事物的本质。俗话说:“抓住秃子要和尚,”就是讥笑这一种人。这个公差,就是在情急之下,犯了这样的错误,闹出了一个“忘我”的大笑话。这就启示我们,判断事物的本质不能只从一种现象,而应根据全面情况从“全部总和”中去把握事物,同时这种现象和本质有着一种必然的联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十五贯

大家都熟悉,《十五贯》这个故事:尤葫芦被杀,十五贯钱被盗,而恰好尤的养女苏戍娟听了养父将刀子卖与人家的戏言而出走,她在路上到了伙计熊友兰,熊的身上正好也带着帮主人办货的十五贯钱。无锡知县过于执,主观武断,仅权根据这些表面现象,便作出了熊与苏通奸谋取财害命的论断。您看他的逻辑:“看她艳如桃李,岂能无人勾引?年正青春,怎会冷若冰霜?她与奸夫情投意合,自然要生比翼双飞之意。父亲拦阻,因此杀其父而盗其财,乃人之常情。”又说:“如今你与奸夫双双被捉,十五贯赃款在此”,“罪证”既已确定,于是他大笔一挥:斩!可是,苏州知府况钟不停留在这种表面现象,经过调查研究,终于抓到了真正的杀人盗财凶手娄阿鼠,推翻了过于执的错误判断,为熊、苏二人平反了一起冤案。

娄阿鼠与熊友兰的手里都有十五贯钱,这是现象。前者是偷来的,后者是帮主人办货用的,本质不同,是不能混淆的。男女同行,这也是现象。偷偷通奸者固然可以同行;偶然相遇者也可以同行。仅仅根据男女同行这个现象,是不能对事物的本质作出判断的。《吕氏春秋》的《疑似》篇中说:“疑似之迹,不可不察。”比如说,有些石头,表面看去好象玉;有些劣剑,看上去跟名剑一样;有些夸夸其谈的人,似乎很有学问。这些表面上相似的东西都是容易使人迷惑的,因此“不可不察”,就是要调查研究一番。也有另外一种情况:有些事物表面上看是不同的,便实质却可能完全一样。这些,都需要加以分析,才能认识它们的本质。

 

   [大象][失火]与民族心理

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民族心理和性格。例如:人们一谈起英国人,便会想到绅士风度;一说起德国人,便与“精确”联系起来;美国人的性格比较开放;日本人则善于博采异邦之长;而我们中国人,即使走到天涯海角,也会被辩认为“华人”,这不仅仅是因为我们生着黄皮肤、黑头发,更重要的是与我们独有的文化心理有关。

幽默故事一则:以大象为论题写作文,德国人写的是《大象的思维》,法国人写的是《大象的情爱》,俄国人写的是《俄罗斯的大象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大象》,而我们中国人的题目则是《大象的伦常》。

幽默故事二则:一幢各族杂居的大楼失火了,犹太人首先背出钱袋,法国人立即抢救情人,中国人则奋不顾身地寻觅自己的老母亲。

这两则故事大体体现了这几个民族的特色:德意志民族重哲理思辨,法兰西民族重情爱,犹太人重金钱,俄国人重大俄罗斯民族自豪感,中国人重孝亲。可见,不同的民族不仅有不同的语言、不同的地域、没的经济生活,而且在民族文化上有着没的特点,表现出不同的民族性格。就是说,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民族心理素质,而同一个民族则有共同的世族心理素质。

民族是指人们在历史上经过长期发展而形成的稳定的共同体。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和共同昼素质,是民族的四个基本特征。 

 

    丢失一枚钉子亡了一个帝国

197912月,科学家洛伦兹在华盛顿美国科学促进委员会的一次演讲中提出: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有[蝴蝶效应]是混沌理信纸的重要成果。它认为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事物未来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影响。

在西方就有一首民谣: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马蹄铁上一个钉子是否丢失,本来是件非常小的事。但是它的[长期]效庆却是让一个帝国或存或亡,这便是军事和政治领域中的[蝴蝶效应]

这首体现[蝴蝶效庆]的民谣,给人以许多哲理启迪:①一切事物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世界上根本没有不依赖于周围其他事物而孤立存在的事物。事物的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人们若不认识或忽视客观事物的联系,就会受到客观联系的奴役、摆布、捉弄和惩罚。一个钉子和一个帝国看起来似乎毫无联系,但通过一些中介,如蹄铁与战马、战马与骑士、骑士与战斗等,两者之间就发生了紧密的联系。而人们正国为忽视了它们之间的某种客观联系,才导致了[亡了一个帝国]的悲剧。②事物的联系,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矛盾的双方不仅是对立的,还是统一的。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经过量变,达到质变,从而朝着相反方向转化。丢失一个钉子的确是[],亡了一个帝国实乃是[]。而就是在这[][]的对立统一中,[]渐渐放大,终于酿出[]来。这真可谓[一趾之疾,丧攻尺之躯;蝼蚁之穴,溃千里之堤]。这种惨痛教训多么值得深思啊!③世界上没有无因这果,任何事都会有其根源,而导致一次次大灾难的,往往都是人的因素——因某个人缺乏责任感,某个五一节没有做到位等。一个小小的疏忽便可能酿出一场大祸。④天下无小事。从小事做起,说真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可贵的不是偶尔做一次小事,而是长期坚持做小事,并坚持做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一个人有没有责任心,从小事中便可以看得很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