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哲学课堂
哲学是令人智慧的学问,但是琐碎的知识,抽象的概念,生僻的行文使哲学课很容易成为枯燥而无趣、僵死而无生命的东西,令人避而远之。如果在政治课堂上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呆板枯燥的理论灌输式教学方法,就会出现课堂死气沉沉,学生昏昏欲睡。如何激活哲学课堂,让我们的课堂充满魅力?新的课程观和教学观提出课程是民主的、开放的、科学的,课程不仅是预设的,而且是生成的;教学不只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课程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为我们实施自己的独具个性的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哲学生活化
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可见,哲学离不开生活。但是,生活也离不开哲学,可以这样说哲学虽然不能主宰生活,但是能使生活被你主宰。
哲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从生活中来,又都需要回到生活中去。我们师生都是生活在不可缺少哲理的世界。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融入我们师生的生活片段,一起体验生活,感受生活中的哲理,丰富我们人生道路上的哲学背囊;在生活中借助哲学这双慧眼,师生一同成长,一起探索生活的真相,运用哲学更好地“规划生活、认识生活、理解生活,创造生活、珍惜生活,享受生活”。
同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强调课程的生活化,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教育来源于生活,教育只有满足生活的需要才有意义。强调课程生活,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内容必须立足于生反映生活,与生活紧密联,为生活服务。高中政治教师不仅要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设计学生感兴趣并主动参与的教学活动,更重要的是要把生活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使他们在与生活的沟通中学会生存,促进发展。因此,构建生活化的思想政治课堂,是使课堂焕发生命力的必要条件。
哲学是理论性比较强的学科,但是我们的学生更需要丰富的社会生活材料来深化和真正理解、把握这些理论,只有与真实的现实生活密切地结合在一起,我们的政治课堂才能够充满魅力!马克思说“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都要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作为政治教师,一定要尽一切可能把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体验带进我们的教学中。
二、善于利用材料
在高中哲学教学过程中,政治教师可以大量运用历史和社会生活中具体形象的材料和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哲学理论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哲学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力图在课堂上运用丰富的材料, 力图向学生展示哲学的魅力。
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以优美凝练的语言、生动新奇的想像、朗朗上口的韵律、动人心魄的情感、深刻入微的哲理,让我们回味无穷、难以忘怀。在《生活与哲学》课教学中巧用古诗词,能够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化平淡为神奇,使课堂教学充满诗意、充满激情、充满活力,既能激发兴趣、启迪思维、深化认识,又能陶冶情操、塑造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介绍哲学家及其经典的哲言。哲学家总是在一定时代氛围中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回答时代课题,把握时代脉搏,运用抽象的哲学范畴和命题在缜密的推理中建构自己的哲学理论体系,力图把连同人在内的整个世界都微缩在自己的哲学理论中,从而体现一定的时代精神。正像人们不能拔着头发离开地球一样,哲学家也离不开其所处的时代。介绍哲学家及其经典的哲学思想有助于学生理解哲学的时代性和发展性。
三、营造充满理性思辨课堂
哲学是一门特具思辨性的学科。在《生活与哲学》课教学中,教师除了要重视知识的传授和立场观点的教育外,还应特别注重对学生哲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抽象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一方面,培养学生抓住事物本质属性,从广泛的社会实践中,从千差万别、千变万化的个性中找到共性,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力。我们身边的人、事,我们的社会、国家,我们的思想,大到宏观天体、小到微观世界,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在变化着。因此,我们看事物的时候应该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另一方面,注重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培养,让学生逐步学会在运动、联系、矛盾中去考察和分析事物。《生活与哲学》教材中,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构成章节内容的基本框架,而哲学思维方式则是隐涵于教材中的一种思路。如果教师机械地分成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教学,而忽视了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和形成,就会造成学生对世界观和方法论在理解上的分离。哲学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哲学思维是把知识、观点、方法串连起来的一条暗线,没有这条线,教学结构就缺少内在联系,不能构成有机统一的整体。
《生活与哲学》课程是一个前后连贯、互相渗透,包括了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价值观、人生观等一系列哲学问题的系统。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就要用哲学的思维来备课,通盘考虑,准确地把握各部分、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把每一部分都看作是整个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如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还可以与“科学发展观”这一热点问题相结合,深化对坚持发展观问题的理解,在立足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超越教材。课堂教学要关注教材文字表面的东西,更要关注教材文字背后的东西;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通过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最重要的东西传给学生。哲学是一种对各种思想和认识的贯通和超越的思想,是“智慧之学”,是追求真、善、美的学说,是人类精神的灵光和时代精神的精华。要在求“是”的基础上,重视对学生的心灵、智慧的开发,重视对他们性情的陶冶,重视人格与个性的教育,重视对情感、情绪和意志的培养,重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倡导,使学生理解人生的意义,追求更高的生活境界,这才是我们要给学生的最最重要的东西。
四、给学生留空留白
哲学注重思辨,思辨需要时间与空间。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少教师往往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及大量的提问,使得课堂热闹非凡却失去应有的思考时间。教学提问的价值在于教师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获得新知,而不是简单应答。一节优秀的《生活与哲学》课,必须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课堂教学也是一门艺术,课堂中的“空白”艺术,要求教学中要留有余地。在《生活与哲学》课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巧妙设置“空白”,如提出问题后或者讲完一个观点、一个原理后,要留下空白给学生以更多思考的空间和时间,使学生有问题可思考,有时间可思考,有机会去思考,相对地少一点灌输,多一点启发;少一点教师的讲授,多一点学生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更正确、更充分,让学生拥有更多思考的空间和时间,注重对学生哲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