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   A A A

黄丹枫:舌尖上的语文

作者:黄丹枫    |    发布日期:2012年08月12日
点击次数:

文人喜写饭局,这从人教社课标版高中语文教材的篇章中可知。课文里著名的饭局略算过来就有8个之多,即:鸿门宴、兰亭会、秦赵渑池之会、贾母宴黛玉、陆虞侯饭间密谋、王勃滕王阁躬逢胜饯、白居易添酒回灯重开宴、苏轼赤壁泛舟举酒属客等,以前还有一个群英会。为何文人钟情于饭局?也许有人会说,那是势之所成,那场饭局本来就等在那儿呀,那就是历史和事实呀。看是如此,似又不尽然。君不见,很多时候,文章本意是要写对局,写争斗,写算计,写礼仪,写江湖,写其他事的,但写着写着,就来了这么一个饭局,结果情形顿时改观,最后,文章的精华全落在了这里。文章反倒因饭局而生辉,饭局成了文章的核心,文章最精彩的部分。这就不是用自然而成、顺理成章所能解释得了的。因此,我们就不能简单拿顺势来赏读了。显然,饭局是作者着意为之,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冲饭局而来的。这样,又有人要问了,那到底为何要这样写呢?追究起来,个种原因,无关美味,无关舌尖,无关味蕾,无外乎还是写作的需要!写作上什么需要?写场合、场面、场景的需要!因为,这些饭局关涉着场合、暗扣着场面,支撑着场景。饭局能成为聚集人众的由头,能呈现多方立体的态势,能非常容易地产生氛围。那么,要托举场面,要串联人众,要制造氛围,要写群体形象,饭局就必不可少,就是最佳选择。更何况宴饮相聚本来就是古代相对比较单一的物质生活中最常见、最频繁发生的一种生活方式。
 

以《群英会蒋干中计》中的“群英会”为例:表面觥筹交错、大笑畅饮,背后却是阴谋算计、明争暗斗、示形诈敌、虚实变易、颠杨倒柳、亦醉亦醒。一场群英会直把周瑜、蒋干等一干三国人物刻画得尽致淋漓,笔法惊呈三挫三愕,起落有致;铺叙承应,层次分明。
 

再比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秦赵渑池之会。只觉眼前针尖麦芒、紧张激烈;惊心动魄、张力十足。其人物意态词锋,神形兼备;擒纵攻守,披沥无遗。然而别忘了,如此丰富的内容其实也是安排在一场简单的宴席中干脆利落地完成的。
 

细观这些饭局,你还会有一些有趣的发现:
 

一、饭局几乎都不上菜,越著名的饭局越看不到菜!而且,只论酒不言菜或重酒轻菜。饭局本身交代都极其简省
 

比如,陆虞侯饭间密谋那段,极尽谲异吊诡之能事:藏头露尾、若隐若现;扑朔迷离、悬念不断。然而,整一场饭局,除了只叫酒、上汤之外,绝不见一盘菜肴,甚至连菜的影子都没有。反倒是林冲在庙里自吃的时候还特意不忘道明下酒菜是一盘熟牛肉。
 

再如,鸿门宴径说“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饭局就开场了;兰亭会只云“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就解怀欢饮了;“渑池之会”一句“秦王饮酒酣”就把款宴轻轻带出了;贾府但言“贾珠之妻李氏捧饭,熙凤安箸,王夫人进羹”就把饭席布下了;王勃谦语“童子何知,躬逢胜饯”就把“盛筵”幸承了。此外,通通,有关饭局本身你还能得到其他信息吗?你还见得到席间一盘美味吗?
 

按理,吃饭上菜,天经地义。为何会这样呢?
 

席间无菜,那是因为菜是个累赘,交代多了反而干扰叙事。菜无关情节,无关内容。只说开宴,不提也暗扣着菜,所以只需虚位支应。
 

不过,饭局对菜如此吝啬,然而对上酒却是念念不忘,不惜泼墨重提。鸿门宴有“卮酒”、兰亭会有“觞酒”、渑池会有“竟酒”、《琵琶行》开宴有“添酒”、苏轼泛舟属客有“举酒”、《滕王阁序》王勃更有“气凌彭泽之樽”。
 

酒为什么反倒成了逢宴必上的一道程序和元素呢?大家都知道酒的作用,酒能提神,酒能助兴,酒能解闷,酒能使人放达,酒能使人陶醉,酒能使人乱迷,酒能使真情毕露,酒能活跃气氛,酒还是最好的调节剂等等。这样想来,就好理解文学里席间少不了酒的原因了。因为,有需要,场面就需要这个。于是,饭宴始终,充溢着浓浓的酒香。觥筹交错,不仅让你享受了酒的醇美,宴饮的雅趣,还处处提示着饭局。
 

这样看来,说到底,重酒轻菜还是取舍的需要,舍菜上酒的奥秘实是文学取舍的艺术。
 

还记得吗?我们曾亲赴过一场乾坤扭转奠定历史走向的著名饭局,那就是鸿门宴。按理这么一场著名的饭局该上多少让人垂涎欲滴、眼花缭乱、经久难忘的佳肴呀。然而从头到尾、至始至终你看到一道菜没有?没有!一道菜没上却能让你吃得杀机四伏、惊心动魄、跌宕起伏、津津有味,这是何等高超的写作艺术!为什么一场饭局连一道菜都吝惜不给呢?不是小气,是人家“吃”的根本不是菜而是场面。饭局只是一个“幌子”,一个托架。托起一个对局,借你这张饭桌唱大戏而已。因为着眼点是在场面上,所以,有饭局的指向即可,结果将菜一概略去。这就是取舍!舍弃一切无关的,突出要表现的。舍弃了菜成就了宴,这就是“饭局文学”!这样看来,某种意义上说,“饭局文学”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写作即取舍,取舍即写作!

再如贾母对林黛玉的宴请。这餐饭也不知菜为何物,整一个段落,直接提到饭局的就“寂然饭毕”四个字。然而,却吃出了黛玉周围“敛声屏气,恭肃严整”的氛围,吃出了贾母在贾府享受着无上供奉的地位,吃出了高粱锦绣之家繁文缛节的礼仪,吃尽了文学的美味!
 

二、这些饭局基本都集中在中国古典名著上,汇聚、凝结着中国古代文学最经典的手法
 

上述饭局基本都出现在古代名著上。为什么就古人特别喜欢饭局?这还跟中国古代文学的特性不无关系。古代文学喜渲染、烘托,虚实、详略、正侧、对比,抑扬、悬念、埋伏、蓄势等,其中,诸如烘云托月、草灰蛇线、铺垫暗示、伏笔照应、点面结合等等是古代文学创造出来的一些最为经典的表现手法。而宴席最能容纳,是这些手法一逞能事的好载体、好舞台。
 

贾母宴请林黛玉,这餐饭不仅吃出了赞叹,吃出了玩味,吃出了高超,而且,如此描写还为后面以她为中心继续展现贾府的奢侈荣华作了一个绝好的铺垫。对于铺垫暗示技巧而言,顺手而得,化迹无形,臻于至致。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陆虞侯酒店饭间密谋,用饭局作托架,不仅承接了用于表现这伙人鬼鬼祟祟,说话偷偷摸摸,手段卑鄙阴险的一言一语,并且还能搭上这个场景里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角色——店小二夫妇。这样,就让小说的侧面描写、语言描写得到尽致的落实和发挥:一切都无需直接说出来,不必平铺直叙,只借店小二夫妻的观察,从店小二妻子的耳朵听去,侧面得出。以此产生似隐似现、曲折起伏的效果,从而扣人心弦。在这里,一场饭局就是一个江湖,这是对饭局何等巧妙的依托!真是令人击节称道。
 

且这种饭间格局还非常有利于烘托出做贼心虚、交头接耳、窃窃私语、疑团重重等表现,从而堆叠起悬念,蓄积起文势,推动着情节。同时又跟后文林冲庙外偷听一节的真真切切、一字不漏形成强烈对比和照应,各自服务着所在部分的写作目的。更有在“偷听”方面,因饭局是公开场合有顾忌听得含糊不清而“略”和庙外为激起林冲的冲天怒火加之说话人无所顾忌听得句句切实而“详”产生详略得当效应……真可谓万般手段汇聚饭桌!
 

一场密谋小聚,集对比、照应、悬念、铺垫、渲染、烘托、蓄势、正侧、详略等手法于一席,世间还能见到这样“丰盛”的饭局吗?
 

三、饭局都是文章最精彩的、最耐人寻味、最津津乐道的部分,而且有的还成了文章故事的关节点、紧要点
 

谁能想象,《鸿门宴》要是没有了项王与沛公留饮,这场戏会怎么开演,人物的较量又将如何施展?《廉颇蔺相如列传》要是没有了渑池会,传纪如何去呈现“无韵之离骚”的叙述,又如何去树立和丰满蔺相如智勇兼备的形象?《林黛玉进贾府》要是没有了贾母宴请林黛玉,读者还能怎么看出这个簪缨世家的钟鸣鼎食,宝塔尖顶人物的无上威仪,从而又如何端详贾府上下的典型环境?《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要是没有了陆虞侯一伙闪进酒店吃过那蹊跷万端的饭菜,又如何能绵密细致勾连小说前后,推动故事情节?
 

苏轼的《赤壁赋》一言以蔽之,其核心结构就是一个主客问答,其核心抒发就是一个超脱与放达。而这都离不开酒宴。喝酒吃饭就此成为行文的必然选择。因为酒宴刚好能满足上述这两者的需要。酒可聚人说话,主客问答的格局便有了;酒可助兴忘忧,于是,积郁的情绪可如江水东去之宣泄。“举酒属客”便是这篇辞赋的关节和要点。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密谋饭局是埋伏,是为后面揭示谜底作的准备;是暗示,暗示着来者不善,暗示后面暗流涌动,暗示即将掀起冲天巨澜。所以也是为小说至关重要的节点:首先,有此,就为读者由于替林冲的命运担心、揪心,捏着一把汗而产生阅读的紧张形成小说的吸引作出了贡献;第二,它把小说很多丰富的内容都牵连起来、照应起来。没有这个饭局,后面人物的走向势必迷茫无知;第三,为后面的情节安排做了很好的铺垫。店小二和林冲为防范陆谦而各自所作准备的情节就可得以展开,诸如用林冲在此间“先急后缓”的表现来突显他“隐忍”性格的意图就得以附寄。第四,还为小说重要人物陆谦印象深刻的出场提供了足够宽大的场所和舞台。最后,也为设置店小二夫妇这两个小人物的形象找到了理由和作用。这样的饭局怎能不让人叹为小说的紧要和关键?
 

故说,饭局,对于生活,是大事,是“性也”;对于文学,是味道,是赏读的切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