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   A A A

陈晓:谈谈高中引导诗歌欣赏的几点教学尝试

作者:陈晓    |    发布日期:2012年08月10日
点击次数:

 

谈谈高中引导诗歌欣赏的几点教学尝试

华体体育(中国)股份有限公司  陈晓

 

摘要:诗歌鉴赏是文学鉴赏的最高形式,它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最好梁道之一,由于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对诗歌学习缺乏兴趣,因此,笔者在诗歌教学中,尝试运用了一些方法,例如“墙上”阅读法,放手让学生上台讲课,引导学生尝试写诗,开展诗歌朗诵等,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

关键词:诗歌  阅读  比较  赏析  素质   教育

高中语文第三册前两个单元都是诗歌,能不能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关键就在这一学期了,而搞好语文素质教育,诗歌教学肯定是一大突破口,人说“教无定法”,笔者教完高二语文的诗歌单元,根据学生的教学实际有几点尝试,记下来抛砖引玉,以期大家指正。

1讲授诗歌,传统加创新

(1)引导学生多读、多背、多抄、多悟、多写感受。虽然“修行在个人”,但“师傅领进门”非常重要。读、背、抄、悟、写是领会诗词的可行方法,因此,开学以来,强调摘抄抄诗,阅读读诗,闲谈谈诗。说诗,可说诗的发展、诗的风格、诗的内容和特色。老师本着一个理念:只要动口、动手,就是成功,一段时间来,学生对诗有了一些认识,并且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2)比较赏析。诗歌教学,如果就诗论诗,就会限制学生的思维,而比较赏析的方法非常适用。比如写作风格上比较、体会诗人不同的写作风格、感情寄托。例如在教授白居易的《琵琶行》时,我将重点确定为对诗的音乐描写的赏析。并将本篇与作者的《夜闻歌者·时自京城滴得阳宿于鄂州》做比较,比较两诗在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上的异同;与刘鹦的《老残游记·明湖居听书》做比较,比较音乐描写及表达情感的方面的异同点;与李贺的《李凭笙模引》做比较,比较音乐描写的异同;与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做比较。这样比较,做到了由点到面,举一反三。还将《雨霖铃》(寒蝉凄切)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作比较,比较情景、情事和情感的不同,使学生感受凄美和壮美相对,缠绵和豪迈相比。

2利用班内的教学园地,进行“墙上”阅读

把班内学生按四个小组,每组负责语文园地的四分之一,要求园地内每天都有摘录的诗歌名作及其相应的解析,相关东西上墙后,要求班里所有同学工整抄写当天的这四首诗,扩展阅读涉猎范围,通过交流心得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规定在两周期间,学生每天有读,每天有记。鼓励对摘抄的诗歌谈不同的见解。真是有心“插柳”“荫”一片,各小组安排井然有序,小组成员互相配合,有的查找资料,介绍相关的诗文趣话;有的选诗;有人做相关的解析,还推选水平较好的同学尝试结合现实谈感受。有些小组独出心裁,就搞成个别诗人的专栏。比如第一组把版块命名为“李白专柜”,两周时间,摘录的诗有《将进酒》、《秋浦歌》、《金陵酒肆留别》等近十首诗,还有杜甫、赵翼等人对李白文作的评价。第二组主要摘录词作,他们把词按婉约、豪放分开,两种风格的词交替上墙,也配以分析和评论。各组成员不甘示

弱,每天我随同学生一起欣赏园地的内容,大加赞赏并给予及时的建议,学生们为此兴致勃勃,精心筹划。两周结束后,我把每人的摘抄本逐本精批,又用了一节课的时间进行点评,肯定了成绩,鼓励了他们的积极性。这种“墙上”阅读参与面广,达到了学生自主学习、小组探究学习的目的,调动了学习主动性。

3利用课堂,鼓励学生走上讲台,扮演老师角色

在进行完第三册16课的诗歌教学后,我将第七课的《近体诗六首》和第八课的《词七首》放手让学生讲,在宣布完这一决定后,同学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具体方法是:其一,自愿报名,通过抽签决定所讲诗歌;其二,资料自己收集,有疑问随时咨询老师;其三,鼓励大胆尝试,只要上台,就是成功!其四,要求听课的同学做好预习,便于互学互进。结果出人意料:其一,两个班报名讲课的都超过了15人,有几人竟然是一向沉默寡言的学生。其二,学生授课的步骤、方式方法效果奇好。听课的同学积极性高,配合特别默契。其三,学生对资料的掌握和运用是到位的,资料来源也有多种渠道。其四,学生提出

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授课和听课中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其五,讲课的同学迈过了“胆怯”的这个坎,征服了自己,建立了自信。这次学生讲课,对我的教学有不少启发,例如在知识的讲授中,完全不用面面俱到,因为学生主动吸收的能力是超强的。我们应该明白,我们的教学是该实打实地放手了。因为诗人做诗,讲究含蓄,目的就在留下想象空间,老师讲课,理应引而不发,这就是教学中的“空白”艺术。

4鼓励学生做诗

自己做的饭菜再难吃,也觉得香。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的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教育的艺术》)引导学生尝试写诗,宣泄自我情感,这是学生很好地挖掘和品尝清泉的做法。例如,一位学生的《念奴娇·无题》“奔出家门,不停歇,直奔学习之处,车辆穿梭,来去匆匆,惟独我徒步,知识如山,让人必须投人。回首童年之时,笑容满面。时光似水,一瞬间,越过九载十年。旧梦重忆,天真应笑我,需要改变。实在太累,一盆清水洗脸”。请看学生自己对本词的分析:中心分析,本词表现出作者的无限烦恼和对已逝时光的追念,流露出作者对如今生活的感叹。名句赏析,“实在太累,一盆清水洗脸”。这句话道出了中学生学习生活的无比艰辛。字词分析,①“不停歇”,说明时间紧迫,也说明中学生对时间的重视;②知识如山,突出学习的科目多,任务重;③“一瞬间”,表现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叹。写作背景本词是作者深夜写完作业后所作,夜深人静时,词人突发奇想,写下此词,以表达词人对现在学生生活的啃叹。”本词的写作有什么技巧,我们姑且不说,在思想情感上,他是真实地记录了学生的生活,学生的情感。

5教写赏析文字

其一,引发他们的写作冲动

通过诵读诗歌或多媒体展示,诗中的意象在学生的头脑中由单个组合起来,逐渐明晰成一幅幅图画。这时,学生有点兴奋,他们的激情被点燃,于是思绪万千,虑接千载,情感的潮水开始奔涌,它们在寻找突破口。此时,学生有了一种表达的冲动,欲一吐为快。如果趁热打铁,把它行诸文字,那是个不错的主意。

其二,转“意会”为“言传”

学生有了写作的冲动,因为他们对诗歌已经“意会”。但要把“意会”转为“言传”,也并不是容易的事情。刚开始时,我对他们要求很低,字数少,几十个也可,只要把自己想表达的意思说出来就好。然后逐步深入,去探讨作者思想深处的东西及艺术表现技巧,进而要求他们对这些进行评论,并且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慢慢地,我悄然发现,他们已走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困境,且向着更高的领地进军。如一个学生对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是这样赏析的:正值青春时节,“我”却感到离别的忧伤。冷冷夜间,风消烛残,不免愈渐思念千里之外的爱侣。等谁出现,等谁永远?不愿让自己再悲伤,只想用美酒来麻醉,哪知“借酒

消愁愁更愁”,一觉醒来,酒意未能全部消散,离别的情愫萦绕心头,久久挥之不去。“我”问卷帘丫头,经受昨夜风雨后,门外海棠有无异处?不明用意,丫头天真无邪地回答,海棠依旧。怎么会是一样?一夜风雨后,叶子愈见饱满,而花却愈见凋零,冷冷请清,那不是和“我”的命运一样吗?时光流逝,春色又减了几分,而“我”不正如这风雨后的海棠么?青春易老,不再复还,纵使“我”如它一样,在离别后更加坚强,却依旧未改“我”心中的悲伤。人花同理,花凋零,人憔悴。

其三,点评赏析文字

点评实际上是对学生成绩的肯定,这一过程是必不可少的。我一般会请部分学生自己声情并茂地念赏析文字,因为这不仅传达了学生对诗歌的独特理解,而且通过他们的诵

读,可体会他们内心奔涌的激情,给其他同学强烈的感染,再次让他们受到情感的熏陶。待他们念完,我会抽其他同学作点评,这种互相点评式能使学生看到彼此的长处和短处,扬长避短。当然,我也会为之作适当点评。以鼓励为主,肯定其主要之处,轻描淡写其不足之处,并提出修改意见。讲究评语的语言美,是我的追求,学生其实是很看重教师的评语的。想想他们经过努力写出了那么优美的文字,他们希望看到或听到的,绝不会是几句生硬的话语或太客观的评价,做教师的不妨把评语美化。好的评语,能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为此,我费心思。如对一个学生的赏析文章我作了如下简评:“你的心很细,如雨丝。文中透出一股淡淡的忧伤,却很美,恰如凄清的雨滴,点染你的世界,淅淅沥沥  ”她看后感动了很久,我没想到几句不经意的话语会给学生带来这样强的震撼,我愕然。后来,我逐渐热衷于写

评语,拿起笔便思绪纷飞,不能自已,写完了特有成就感。想到学生看到虽短却富有美感的评论文字会大受鼓舞,我的心就快乐得想飞。就这样,我们互相激励着走上更高的阶

梯,这也体现了教学相长的原理吧。

6有效延伸,提高兴趣

如果学习诗歌仅仅是为了应付高考,不管学生有没有兴趣强制学生记忆,学生面对诸多的识点,也只能摇头叹气、被动接受。赞可夫说过:“学生积极的情感,欢快的情绪,能使学生精神振奋,思想活跃,容易形成新的联想。”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枯燥为生动,变无效为有效,化腐朽为神奇。在教授古典诗歌的时候,可从多角度导入展示名人背后的故事、典故、趣闻轶事来唤起学生们阅读欲望,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上课多进

行讨论启发学生思维。名篇《春江花月夜》的网络资源很丰富,教师就可以在有限的课内提供更为丰富的信息,大大扩展语文空间,提高学生的兴趣。我首先问学生古人为什么喜欢咏月亮,而不喜欢歌咏太阳,学生马上陷入思考,然后和学生一起从大量的诗句中概括出古人的月亮情节,这样学生在配乐朗读时,就能更深刻地体会文中优美深邃的意境了。

7开展诗歌朗诵比赛

学诗重在读,美读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所谓美读,就是指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古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磋叹之;磋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我们从鲁迅的“吭吁,吭吁”派就知道,最早的诗歌不就是在老百姓的劳动中喊出来的吗?不过,以上尝试,很花时间,两个单元的教学,按教学计划应该用一个月时间,这样竟用了整两个月时间,教学中还存在不少的漏洞,但是这样尝试,既有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运用,又有认真实践新教材传达的教育理念的表现。我们就是要让学生走进诗人的心灵,得到唯美的熏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从而推进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l]《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1992年版).

2」《唐诗宋词》中国古代文学专题研究之二(北京大学出

版社).

3J《诗经、楚辞》中国古代文学专题研究之一(北京大学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