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   A A A

唐娟宗:浅谈试卷中的情景考题

作者:唐娟宗    |    发布日期:2012年08月10日
点击次数:

    在数学课堂教学及考试命题中,合理、适时地创设一定的情境,已成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强化数学应用意识,以及促进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的重要手段。尽观历年各地数学考卷,无论大考、小考,不管小学、中学都有情景题目,这也体现了数学来源生活,注重数学实际应用的考察。

当然,既然考卷中有的内容,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老师们就会有相应的教学内容,但有些教师的做法有形式主义的倾向,也就是说,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过多地考虑了情境的趣味性,生动性,而忽视了情境的数学化和科学性,导致无效教学。 

下面这个例子是《人民教育》杂志刊载的一节优秀课例中的例子:在《圆》的认识这节课的教学中,这位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三只小动物拉着三辆车,这三辆车的轮子的形状分别是三角形、正方形和圆形,要求学生研究这三辆车子的运动情况并回答哪辆车行驶最快? 

这个情境无疑趣味十足,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果学生真能按照教师的预设,把全部注意力都放在对三辆车子运动情况的分析和对比上,也许教师的设计意图能够达成。但是,学生会不会兴致勃勃地去研究前面两辆他们从来没见过的形状怪异的车子、而将老师的问题置之不理呢?如果真的这样,那么这个情境岂不大大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而导致一些无效教学? 

创设教学情境除了考虑符合教学内容要求之外,更重要的是要避免过分新奇、怪异,以免分散学生注意力。 

然而在考卷中,题目设计是否合情,合理就更显重要了。考卷中的题目设计是有篇幅限制的,情景设计的是否简洁,明了、合理,会直接影响到考生的作答。 

第二个例子来自2009年某地的高考模拟试卷中的概率题,题目大意是研究函数y=ax2+bx+c,给出了系数a,b,c的范围,要求考生计算该函数是二次函数的概率。 

本题利用二次函数构造概率计算的情境,有两点值得我们思考,第一,概率本身就是一个很生活化的知识,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十分丰富的概率考查资源,本题却弃而不用,却创设了一个在概率研究中根本就不存在的考查情境;第二,对中学生来说,概率知识的重要性就在于它十分广阔的应用价值,而并非仅仅是形式上的演绎;作为高考题,本题和中学数学教学的价值取向是不吻合的,与课标强调的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本原意识也是相悖的。 

因此创设情境遵循一定的生活真实和数学真实,通过创设的情境能培养学生树立“数学来自生活”“数学无处不在”的意识。

第三个例子来自2007年安徽省高考最后一题:

(21) (本小题满分14分)

某国采用养老储备金制度.公民在就业的第一年就交纳养老储备金,数目为a1,以后每年交纳的数目均比上一年增加dd>0),因此,历年所交纳的储务金数目a1a2,…是一个公差为d的等差数列,与此同时,国家给予优惠的计息政策,不仅采用固定利率,而且计算复利.这就是说,如果固定年利率为rr>0),那么,在第n年末,第一年所交纳的储备金就变为a1(1+ra-1,第二年所交纳的储备金就变为a2(1+ra-2,……,以Tn表示到第n年末所累计的储备金总额.

(Ⅰ)写出TnTn-1(n≥2)的递推关系式;

(Ⅱ)求证:TnAnBn,其中{An}是一个等比数列,{Bn}是一个等差数列.

问题本身并不难,第一小题求数列的递推式,第二小题证明一个恒等式;但是问题的情境十分复杂,背景是养老金储备制度,描述这个情景用了将近200个字。这个考查情境给我们带来的思考是:数学情境就应该照搬生活吗?我认为不完全是这样。 

数学情境不应该是生活的原生态,而应是模型化的,是对生活的高度概括和提炼,对中学生来说,它要具有一定的简洁性和易读性。实际上,这个观点在全国高考命题中已经有所体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高考应用题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题干长,文字阅读量大,无形中提高了解题的难度;到了2000年以后,高考应用题的总体趋势是背景描述简单明了,不再冗长难读,模型化特征明显,从而便于学生建模解答。 例如来自2009年全国卷的概率题:

19.(本小题满分12分)(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甲、乙二人进行一次围棋比赛,约定先胜3局者获得这次比赛的胜利,比赛结束,假设在一局中,甲获胜的概率为0.6,乙获胜的概率为0.4,各局比赛结果相互独立,已知前2局中,甲、乙各胜1局。

 (I)求甲获得这次比赛胜利的概率;

 (II)设唐娟宗:浅谈试卷中的情景考题表示从第3局开始到比赛结束所进行的局数,求唐娟宗:浅谈试卷中的情景考题得分布列及数学期望。

下棋问题,学生常见的游戏,贴近生活,题意一目了然,文字叙说简单易懂,没有专业术语,当中高度凝结了相关的数学知识,学生很容易从中提取出所需的相关数据,不仅解答了题目,也深刻体会了数学就在生活中,游戏中!

其实,考试命题中,创设情境除了要注意生活和数学的联系、把趣味性和科学性有机结合起来,增强情境的有效性,也要注意文字说明的简洁性,及生活实践问题的高度数学化,这样既便于学生解答,也能让考生在考试中轻松体验数学的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