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   A A A

谭鸣: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作者:谭鸣    |    发布日期:2012年08月07日
点击次数:

“教学如果没有进行德育只是没有目的的手段,品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失去了手段和目的。”作为重要基础学科的数学课堂教学,既担负着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能力的重任,又要担负起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渗透的重任。

 

一、数学课堂教学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必要性

 

1、 数学课堂教学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是高中数学教学大纲的要求

 

高中数学教学大纲中规定:高中数学教学应该在9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到:使学生学好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代数、几何、概率统计、微积分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 数学课堂教学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是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国际形势大发展的需要

 

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需要一代更比一代强,需要具备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的科技人才,需要他们具有科学的思想和方法。而国际形势在近年来也越来越严峻,许多国家对我国的各类人才及各类资源虎视眈眈,面对诸多国家对我们人才的掠夺性搜罗,我们应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二、数学课堂教学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可行性

 

高中数学教材中,有许多思想品德教育的素材,有一些是在表面,有一些是隐含在知识里,只要教师认真研究,总是能找到针对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的德育素材,并能结合教学实际,把这些德育因素巧妙地渗透给学生。

 

高中数学知识被广泛地应用到了日常的生产、生活和科技领域,教师在进行数学知识传授的同时,完全可以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办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渗透学习目的教育的思想。

 

数学教材中许多例题、习题中存在着具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更有许多与数学史料有关的内容,这些内容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的良好素材,也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自信心,树立远大理想的良好素材。

 

数学教材中各部分知识之间以及各学科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紧密联系,而这些普遍联系的思想充满着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法,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高中数学中严密的逻辑推理和证明方法是培养学生严谨的作风和创新精神的最好材料。只是通过简单的说教,是不能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作风,更不能让学生树立起创新精神,只有通过实际操作,带领学生不断地用推理解决问题,用实例去证明所给出的结论正确与否,才能让学生很好地矫正自己的行为,培养学生严谨的作风和创新精神。

 

三、数学课堂教学渗透思想品德育教育的方法

 

1、 通过数学发展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身为高中的数学教师,应该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介绍数学发展史,比如,结合所要授课的内容,介绍一些有关我们国家,从古至今在数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取得巨大成就的数学家事迹,从而培养提高中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爱祖国、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

 

笔者在进行《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这一节中的祖暅原理与柱体、椎体、球体的体积内容时,便结合本节的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介绍了我国南北朝杰出的数学家祖冲之及其儿子祖暅在数学领域所取得的伟大成就,重点介绍了祖暅如何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著名的 “等积原理”,即:夹在两个平行平面间的两个几何体,被平行于这两个平行平面的平面所截,如果截得两个截面的面积总相等,那么这两个几何体的体积相等。并由此稍做展开,对比着介绍一下17世纪意大利数学家卡发雷利是在晚了1100多年之后才在《连续不可分几何》中提出这个公理。在此基础上,笔者还对比着简单地介绍了我国数学家杨辉三角形比法国数学家巴斯卡使用这个三角形早400多年,通过这样的对比介绍,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更激发了他们敢于争先的热情,增加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为国争光的自信心。

 

2、通过推理证明题,培养学生严谨的作风和创新精神

 

高中数学中推理与证明类的知识贯穿于整个教材的始终,通过这类知识的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准确地认识数学的演绎和归纳方法,而且有助于学生掌握并运用这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更有助于学生形成归纳推理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将来合理地提出新思想、新概念、新方法奠定好的基础。同时,推理证明类习题的训练和巩固,还对学生严谨的学习作风和科学态度的形成,以及科学的学习习惯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数学归纳法》这一内容的教学时,首先让学生了解,数学归纳法是高中数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内容,也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它贯通了高中数学中的不等式、数列、三角函数、平面几何等几大不同知识点。为了让学生对数学归纳法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了解和掌握,在进行这一内容的教学时,笔者让学生通过学习知道:为什么要使用数学归纳法?什么是数学归纳法?什么时候使用数学归纳法?怎样正确使用数学归纳法?通过教材中例题、习题以及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懂得数学知识被普遍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中,同时通过数学归纳法的学习和运用,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推理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学生全面地看待问题,不能以偏盖全,更不能一叶障目,从而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全面看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同时也让学生明确了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来不得半点马虎,科学需要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治学态度,需要科学探索的创新精神。通过这样的教学,还能够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数学解题能力的目的。

 

3、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美学及美德教育

 

在数学教学中,使学生了解数学的美学价值,提高审美情趣,是数学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中的美学内容也比较丰富,概念、定理、公理及公式的简洁表述美;解析几何中,椭圆、双曲线、抛物线在极坐标系中都统一于同一方程式的表达式中的和谐而统一的美;几何图形的中心对称、轴对称,虚根成对定理,奇偶函数、三角函数的图像,互为反函数的图像关系等内容中渗透着的对称美,都是很好的美育素材,教师可以针对教学内容在数学教学中正确把握教材中的美学素材,引导学生去认识美、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找出发挥数学美的功能的途径,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学生的美学修养。在渗透数学美的同时,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美德教育,教育、引导学生不做破坏美、破和谐的人。

 

比如,在《互为反函数的图像关系》的教学时,便是由特殊事例出发,由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得出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像间的关系,使学生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采用自主探索,引导发现,直观演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得到正确的结论,通过这一教学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同时,通过图像的对称变换是学生感受数学的对称美、和谐美,对学生进行美育渗透和美德教育。

 

4、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数学中到处都存在着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素材,数学中到处充满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中的矛盾、运动和变化的思想。例如:已知与未知,直观与抽象,特殊与一般,……。而数学解题方法更是充分体现了矛盾转化规律、事物间的普遍联系观点、认识事物由特殊到一般由一般到特殊的规律等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例如,待定系数就反映了已知和未知之间矛盾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数学归纳法则反映了事物从特殊到一般,从一般到特殊的认知规律;而应用数学归纳法去证明某个定理再用该定理去解题的过程,则渗透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中的从实践到理论,再在理论指导下去实践的事物认识的不断上升过程;而由椭圆方程与圆的方程的对比教学,可以渗透由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反证法又可以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否定之否定思想。总之,高中数学中,存在着大量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素材,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内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可以使学生体验事物间的种种辩证关系,学会用辩证的观点,观察、分析事物,研究和解决问题。

 

5、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不能只靠吃老本——靠教材中的素材,不能吃祖宗——靠古代数学中取得的成就,在思想品德教育素材选取时,也要与时俱进,多联系当前社会中的实际应用,多联系现代科技的发展。

 

例如,在高二数学《椭圆》这一节教学时,为了学生能更好地了解椭圆的形成过程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便结合“神舟六号”从发射到升空的视频资料以及“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进行相关教学,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通过对世界各国航天技术发展的对比介绍,还能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了解到我国航天技术中存在的不足和努力方向,激励他们好好学习,立志献身于祖国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建设,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科学奉献精神。

 

6、通过讲述数学家的故事,树立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高中生对数学的学习普遍感到难学,尤其是解析几何部分。许多学生因为解题时遇到困难而产生了畏难情绪,抱怨我国的应试教育,抱怨教育改革的缓慢,厌学情绪越来越浓重,有个别学生甚至放弃了对本章节的学习。为了让学生树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讲述了“不会考试的数学家” ——埃尔米特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来告诉学生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执着是成功的阶梯,信心是胜利的前提。

 

埃尔米特的大学入学考试便选后考了五次,而每一次失败都是因为数学成绩不理想。好不容易考上了大学,却几乎毕不了业,因为每一次考试他的数学同样是考不好。他大学好不容易毕业后,却又考不上任何研究所,因为考不好的科目还是数学。这样一连数年的失败几乎让他喘不过气来,他甚至要放弃数学的学习,就在这关键时候,他遇到一位改变他命运的数学老师李察(Richard),他鼓励埃尔米特,“我相信你是自拉格朗日 (Lagrange)以来的第二位数学天才。你需要有上帝的恩典,与完成 学业的坚持,才不会被你认为垃圾的传统教育牺牲掉。” 埃尔米特就是听信了这位老师的话,仍继续坚持应试,最后成为了全世界瞩目的双料数学家。

 

四、数学课堂教学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原则

 

数学课毕竟不是德育课,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必须坚持几个原则。第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高中学生的心理还属于不成熟阶段,因此有其不稳定性,所以在进行德育教育时,不能简单地说教,更不能不顾学生的心理想法一味地灌输,要尊重学生的想法,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出发点。第二要坚持连续性的原则。德育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此不能期望着一劳永逸的效果,一定要有一个长期的计划,坚持持之以恒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第三要坚持匹配的原则。信息论告诉我们:如果信息不匹配就不能被接受。因此,德育教育信息一定要与学生的个性发展相匹配,要与学生的年龄特点,性别特点相结合,采取适当的方法,选择适当的内容进行渗透。

 

结束语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是一个系统而庞大的工程,需要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做出不懈的努力,把思想品德育教育贯穿于整个数学课堂教学过程的始终。这既符合高中数学教学大纲的要求,也符合数学教学实践的需要,是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责无旁贷、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上文的介绍,我们也能清楚地看到,只要教师深入研究、深入挖掘,就能够找到适合思想品德教育的素材,就能够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本年级学生及教学特点的思想品德教育渠道和途径,就能够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达到高中数学教学大纲的目标要求,就能够把我们的学生教育成有文化、有思想、有素质、有能力的、适合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注:本文于2012年8月在《中学教学参考》杂志中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