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   A A A

胡柳如:构建生活化的生物课堂

作者:胡柳如    |    发布日期:2012年08月10日
点击次数:

 

【摘要】本文旨在介绍新课标的指导下,结合笔者的一些实践认识以及体会,以课堂学习共同体为载体,将生活和生物课堂教学相结合,将生物课堂生活化,确立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生物课堂生活化,应真正将生活知识融合在课堂教学的各个阶段,最终达到“学以致用”,将所学生物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解决具体问题。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 构建 生活化 生物课堂

【正文】

学生刚开始接触生物课时,学习兴趣总是挺大,可是时间一久了,对生物课的兴趣就开始慢慢变淡,甚至是变得厌恶。究其原因,笔者发现,这是因为未接触或刚接触生物课时,学生总怀抱着好奇心:“生物课应该是介绍各种生物的”“生物课应该讲的我们周围生活的事物吧”等等;而一旦接触时间久了,发现生物课并不是自己想象中的那样有意思而仅仅只是介绍一些理论性的知识,甚至于需要“死记硬背”,于是学生们就没有了听课和探究的欲望了。

在这种情况下,怎样让学生愿意学生物、学好生物,就成为笔者常常思考的问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感受到,在课堂上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或是组织学生针对某些知识进行探究性学习等都能获得较好的效果。同时笔者还发现,每当在课堂上谈论到与生活中有关的事物或者是身边发生的事情的时候,学生们的讨论总是特别热烈,也对事物中所蕴含的生物知识有着热切的探究欲望。针对这种现象,笔者尝试将生物课堂教学与他们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引导其从生活中获取生物知识,并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这往往会获得意外的收获。

与学生的生物学习要求相符合的是,生物新课程标准中亦强调教育要回归生活,教育要为生活服务。生活就是一本大的生物教科书:新闻热点、经济活动、医疗健康、环境保护,甚至于人们的日常衣食住行,都含有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物知识。陶行知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在此,笔者将谈谈构建生活化的生物课堂的一些认识和体会。

{C}一、    {C}{C}关注生活,适时转变角色

在平时的休闲时间,教师应当随时关注身边的生活时事,并从中筛选出适合用于生物课堂教学的相关材料。与此同时,教师不应当将学生定位成“一无所知”或者“知之甚少”的学习者,自己则是在“授人以渔”,而应当了解学生,平等地看待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进行思考问题。其实,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总会与其他人、其他事物发生着这样那样的联系,并会从中获取一定的“知识”。虽然这些“知识”与生物课本的不尽相同,但是这也是学生在生活实践中的收获,是真实存在的。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现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倾听学生对事物的看法,并适当交流自己的想法,才能形成师生互教互学的良性循环,从真正意义上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

{C}二、    {C}{C}联系实际,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日常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生物学知识,适当地运用一些事例作为教学内容的引入,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从而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到学习探究的状态。例如“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一课的教学。教师联系生活实际提出:“家里妈妈买的青菜如果吃不完总会放在冰箱里。如果放在外面,会发生什么变化?”“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放在冰箱中能减缓这种变化?”……从而引入本节内容的教学。

{C}三、    {C}{C}创设情境,活化课堂教学

生物学中的理论知识较多,如果在教学过程中知识一昧地让学生死记硬背,那么即使学生在考试中获得了高分,也不能说他们生物学得好,掌握了相关的生物知识。知识的掌握,需要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而生物这门学科,源于生活,这就说明教师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若能结合学生现有知识,精心创设出一定的生活情境,并引导学生去进行挖掘其中所蕴含的生物学知识,使之主动完成自我建构,将会事半功倍。如“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一节的教学。该节内容理论性较强,学生理解并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创设这样的情景来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每天中午都吃些什么?”“吃的东西中都含有哪些营养物质?”“这些物质进入我们嘴巴后会发生什么变化?”“在我们体内这些营养物质又开始了怎样的旅程?”“为什么不吃早餐容易头晕?”“为什么爱吃甜食容易发胖?”“能不能空腹喝牛奶?”……通过这些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现象,结合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对有关知识的求知欲望,化求知欲望为行动,积极在教师的引导下对三大营养物质在人体内的代谢途径、相互间的转化关系以及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等一系列知识进行探讨交流,这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能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加深对生活中生物知识的感性认识。

{C}四、    {C}{C}注重动手,实验就是生活

生物是一门实验科学。如果在课堂教学中仅仅只是让学生了解理论知识,掌握理论知识,而学生对于这些理论的产生过程不甚了解,或者即使知道也是仅能停留在表面认识中,这样不仅浪费了情感教育的资源,更是间接剥夺了学生对理论产生过程探究后获得的成就感。故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学中应尽可能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引导学生像科学家先辈们那样,去针对某一特定问题或特定现象进行探索,体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感受科学家探索这些知识的艰辛历程,做到“吃水不忘挖井人”。如“光合作用”一节的教学,在介绍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时,可选取其中的一两个实验:如萨克斯证明光合产物中有淀粉这一实验,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沿着萨克斯的实验足迹,亲自动手操作。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能真实体会实验操作的科学性和科学态度的严谨性,同时还可在合作交流中切身体会操作过程中的成败与得失,品味科学实验的酸甜苦辣;在感受科学家们实验人生的同时,光合作用的产物中有淀粉,淀粉用碘来检测等一系列知识就以更深刻的形式印在学生脑海里了。

{C}五、    {C}{C}动动脑筋,知识回归生活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即所谓的“学以致用”。同时,学生学习生物的乐趣,不全在于能在考试中获得高分,更在于能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中,去解决具体的问题。理论来源于生活,也必须要运用于生活。生物知识丰富,可以联系周围的各种事物和现象等,让学生通过以掌握的生物学知识来解决相关问题,让学习更贴近生活,更富有趣味,学生更乐于学习。比如,“如何利用酵母菌的呼吸作用酿制葡萄酒?”“如何让香蕉快点变熟?”“宇航员为什么要穿着厚重而行动不便的宇航服?”等等。

此外,生物知识还与新闻时事、社会热点等紧密相连。如果能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当下社会发生的重大事件,不仅能开拓学生视野,紧跟时代的脚步,还能让学生在分析事件的时候学会理性思考问题。如,在学习“细胞癌变”内容时,可对“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引起了一些现象进行提问:核泄漏对人体健康有什么危害?国内有谣言说吃食盐可以防辐射和核辐射污染了海盐,由此引发了国内食盐抢购风,吃食盐真可以防辐射吗?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总之,联系生活实际,是生物课堂不变的宗旨。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就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应该发挥主导作用,不仅要将学生从生活中引入知识课堂,还应引导学生回归生活。从生活中获得知识,将知识运用于生活之中,这才是教育。

 

【摘要】

1 姜洪玉,教育要回归生活的几点认知,吉林教育,2010年第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