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   A A A

许其杰:漫谈校园文化古迹的意义

作者:许其杰    |    发布日期:2012年08月12日
点击次数:

 

 

游览过不少城市后,很多朋友都有“没什么的,就人多、车多、大楼多,好像到处都一样”的感慨。难怪时下人们越来越怀念那些保留各地特色、别具一格的历史古迹,并关注寻根文化以及参与开展抢救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活动的背后或者就出于这样一种认同。

是的,有的校园里至今存在着一些古迹,无论是碑碣、亭台、书院或图书馆,通常是珍藏大量典籍或是历史名人曾讲学的地方。或者,今天看来它并不显眼,并不雄伟,但却具有凝聚和传播校园文化的重要功能,是最具文化魅力、有别于其它校园的地方。像饮誉中外的湖南大学校园里的岳麓书院依托千年学府的学术底蕴,俊彩星驰,影响深远;像创建于1888年的广东广雅中学,源于清朝两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广雅书院,深受先贤思想润泽,不断传承、发展,孕育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广雅中学树立了品牌,赢得了声誉。历尽沧桑,现在依然保护完整,被称为“中国近现代教育史活的见证”。

另外,据说像牛津、耶鲁等很多具有世界影响的大学内,也保留着很多古朴的建筑,外表并不引人注目,但往往是大师云集的地方,所存世的塔楼,城墙遗址等等,积淀几百年的斑斓文化,处处给人以历史的纵深感。因此,英国人把牛津当作一种传统,一种象征,一种怀恋和一种追寻;号称人文主义高地的耶鲁,也以凝重的历史感吸引着世界各地优秀的学子们。

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就从我们身边钦州二中的耀垣图书馆说起吧,它成为本地很多人的共同记忆,很多已经毕业的二中学生都说,那是二中最具有的标志性建筑,一楼是阅览室,二楼是藏书库,古色古香,很庄严,很有气氛,有点像教堂。很多学生坦露心声说,喜欢这样味道的图书馆,二中不应该拆耀垣图书馆,就这样没有了,很可惜,很怀念那个地方留下的欢乐时光和美好记忆。记得笔者当年也曾带着崇敬的心情去那里看过,以前高考过后大学招生的资料都环绕着那个图书馆往墙上贴,很神往,很有历史意义。

据年长的老师回忆说,1999年拆除二中耀垣图书馆的时候很多人都舍不得,说那是个读书怡人的好地方,像古董,古典风味,很有书香气,虽然破旧,以前照集体照师生都是站在它的阶梯上,是二中最值得怀念的地方,那可是二中的一个象征。记得一楼钉有杂志的桌子总是在放学第一时间被学生占满,同学们小心翼翼,就怕弄塌了宝贵的图书馆,周围的绿化很好,里面很多木版散发出木质的清香,大门两边一副严谨的对联“耀文阑教怀北府,垣馆藏书饫英才”很有灵性,都说有意义的东西应该留着才对,拆了这座老图书馆是一种损失。

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虽然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事物总是新陈代谢,据说当年拆除二中耀垣图书馆也是为了兴建清华楼而无奈拆除的,但如何实施保护性开发,是全世界面临的课题。特别是钦州的校园本来古建筑本来就不多的,更需要妥善处理,应该保留一点古迹文物,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点历史的见证,以保持对先贤的怀念,对历史的敬畏。

据史料载,现在钦州二中的旧校区以前身是广东省第十二中学。钦州二中耀垣图书馆得益于仔钧公后裔在钦州对社会的贡献。钦州市(注)章氏族人,是福建浦城仔钧公练夫人之后裔。每年新春佳节,各家各户门前均贴“浦城传世泽,练水振家声”楹联。族人均以《太傅仔钧公家训》为立身处事之准则,深感自己为仔钧公练夫人后裔而自豪。

经四百六十多年繁衍生息,钦州章氏总人口已达4000多人,这个群族对社会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为政清廉  流芳百世,家族注重教育,振兴文化。民国期间,仔钧公三房绍美堂的章萃伦,历任中学校长、税务局长、省民政厅秘书、钦县、台山县县长。在钦主政三年,在文化落后的钦州,实现乡有乡校,保有保校,使广大乡村儿童能入学读书。创办钦县半周报,举办钦县历史上第一届体育运动会。

仔钧公练夫人的后裔还出了一家“全国优秀教育世家”——钦州学院副教授章日炽一家。章日炽副教授自曾祖父章治唐起,在其100多口人中,有连续五代60多人从事教育事业,1991年荣获国家教育工会授予“全国优秀教育世家”光荣称号。

章日炽的爷爷章正枢,字耀垣,在父亲的悉心教育下,十六岁成为秀才。因成绩优秀考入当时两广(广东广西)最高学府——两广优等师范数理化部学习。毕业后1926年担任钦县教育局局长,后来升任钦县县长,1928年又回到教书育人的岗位上,担任广东省第十二中学校长,他在任职期间,冲破地方封建枷锁和陈规旧习,首次招收女生入学,实行男女平等。后因病,卒于任内。地方人士为他捐资,在广东省第十二中学校内(即现在的钦州二中旧校区)兴建一座藏书万卷的“耀垣图书馆”,以纪念他的教育事业所作的贡献。

所以,仅仅从文物的角度来说,也可以看出耀垣图书馆存在的份量,对于二中印象的所占的角色都是不言而喻的,我想,在师生的心目中绝不因为时光的流逝而流逝。其实,我市一些类似钦州二中耀垣图书馆在校园被师生视为文化表征的文化古迹依然顽强地生存着。

钦北区小董中学建于1893年的“铜鱼书院”在本地也声名显著,走近它,整个校园不觉就多了几分文化的含量。此古迹当年由小董吉水村乡绅方凤元倡议,民族英雄冯子材大力赞助,地方群众集资兴建而成。以弘扬“报效祖国,自强不息,建功立业”的铜鱼精神,使小董中学在当地的教育教学事业中长期享有盛誉。

浦北县的老牌名校浦北中学,创办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校园内的历史遗迹“进诚书院”,已有百年的历史,多年来鼓舞学生以志为目标,自强不息,培养出不少拔尖人才。

浦北县寨圩中学前身为归德书院,建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也是一所有着150多年悠久历史的老牌学校。在校园内保存着完整的归德书院的牌匾,高雅严整。牌匾四周,经常是手不释卷的学子。近年来,严谨的学风带动学校创办“全区农村高中名校”。

钦州一中的镇龙楼更是闻名遐迩,最早名为东坡书院,是钦州最早的一所书院,始建于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坐落于钦州城外平南古渡头。民族英雄冯子材在镇南关抗法大捷回钦后,为使“乡民子弟,个个文韬武略,双羽齐飞,成鹏成龙,成国家栋梁”,于龙岗“筑星峰,培龙颈”建镇龙楼,“以期山川钟毓之灵,人才辈出”。光绪十六年(1890年),知州李受彤为进一步振兴钦州文风,将东坡书院移上镇龙楼,并易名为绥丰书院。从此“绥安弦诵盛,丰满羽毛成”,蔚为大观,为钦州营造了浓厚的文风和培养一代又一代的人才。

灵山县旧州中学筹建于民国32年(1943)秋,校趾在旧州白鹤岭张家礼堂。民国33年(1944)春,旧州张氏联合黄、赖、李、卢、梁等姓氏共商教育办学大事,遂以张氏三昆祠(地名叫杨梅园)为学堂,再于三昆祠前面及左、右建西大楼、北大楼等房舍。历经半个世纪,这座古雅庄重的建筑至今在校园内风采依然,鞭策着师生读书成才,风气蔚然。

历史的意义在于共同的记忆,珍惜现在,也就是对历史的尊敬。历史长河汤汤,任何事物,让人记得本身就很重要,更不要说在以传承文化为己任的校园内。

 

(本文发表于2010年第3期《钦州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