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   A A A

杨华:研究性学习的课题选取与实施——《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阶段地方课程的研究与实验》课题报告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2012年08月12日
点击次数:

[摘要]本文分析了研究性学习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详细地论述了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时应该如何选题,并提出了具体的实话办法。


[关键词]研究性   课题   选取   实施

        素质教育在我国已经推行了好几年了,现在在中学里又搞起了研究性学习,但是素质教育到底是什么样的教育?研究性学习又是怎样一种学习?研究性学习与素质教育有什么样的关系?这恐怕很多基础教育工作者都说不清。


         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中提出:“素质教育应理解为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为重点”的教育,由此看来,素质教育强调的是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其包括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的发展,与应试教育有着根本的区别。但是身处教育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仍觉得素质教育很大、很空,不知如何下手,所以很多教师仍按老一套办法去做。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己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以探究的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从传统的只注重书本知识和间接经验的获得,转变到同时重视通过实践体验来获得直接经验,并学以致用;使学生从传统的单纯关注对学科体系的掌握,转变到同时重视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应用的自主学习;使学生从传统的仅仅追求教学的知识目标,转向重视自身素质全面提高的目标。


        从研究性学习的定义来看,研究性学习是推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新尝试,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这种全新的综合的教育方式,鲜明的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彻底改变了陈旧的教育方式。研究性学习突出了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和过程性,特别是开放的自主的学习,是学生灵感火花、创新精神产生的前提条件,是真正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这正是素质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素质教育的最终落脚点。


         一、研究性学习的课题选取


        研究性学习这门课程的实施类似于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但是与通常意义的研究又有着根本的区别。科学研究追求的是研究成果的先进性、价值性和创造性,研究性学习则不然。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不一定具有前沿性或是前所未有的,研究结果也不一定要有创造性,或产生多少效益。也许结果本身对学生而言并无太大的价值,但这个过程结束后,学生将会逐渐养成一种自学思考、主动获取知识的习惯。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是广域性的,从性质上看,可以是综合性的课题,也可以是分科性的课题;从形式上看,可以是实践性课题,也可以是思辨性课题;从指向性上看,可以是社会现实性课题,也可以是学术前瞻性课题;从研究的意义上看,可以是目前已有结论但学生不甚了解的课题,也可以是暂时还没有结论的课题。同时,还可以是以上各种角度不同课题的交叉与综合。


        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课程这一层面上看,其学习的内容几乎是不可穷尽的,但可以确定一定的学习范畴。对学生作一些如何选择学习内容的介绍,一般都是按“课题库”或“主题库”的形式列举,供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特长作出一定的选择,而具体的题目都应符合“可研究性”和“开放性”的特征,允许学习在完成某个课题的探究后,能由此派生出新的课题。


        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注意把对文献资料的利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资料的利用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关注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乡土和自己的生活环境,从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把学生身边的事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有利于提高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有利于培养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以及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保持较强的探索动机和创造欲望。


        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校和不同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在内容上可以各有特点。学校应根据自身的传统优势和校内外教育资源的状况,形成有地区和学校特点的研究性学习内容,同时为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具体条件,自主选择研究课题留有足够的余地。另外,教师要在日常的各科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注重引导学生通过主动探究,解决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研究性学习的价值与性质,对于提高学科教育水平也有积极的意义。


        二、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第23条中指出,学校要“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利用住处的能力;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可见,研究性学习强调的是学习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来锻炼学生的能力,而不是具体的研究成果。通过研究过程,达到学习的目的。因此,研究过程的最重要的一环是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发现问题,即便自己提出的问题简单或肤浅,也是自己的东西,有价值的。学生通过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的研究,掌握研究工作的一般思路,锻炼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绝不能为了出成果,很多工作都由教师代替了。


         研究性学习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科学研究工作。职业研究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一性,研究人员必须以高度的热情、把全部精力投入研究工作中。而学生有繁重的学习任务,很少有时间专心于研究工作。没有足够的时间、没有安宁的心境、不有系统的知识基础,没有足够的物质条件,所以,我们不能以研究人员的标准来要求学生。在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时,要处理好研究性课程和传统课程之间的关系,不能要求学生在限定时间内拿出研究成果,更不能强行要求学生一定要做到什么程度。


        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在实践中体验、学会学习和获得信息时代所需要的能力,是研究性学习最根本的特点。教师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应侧重于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导,而不是对研究内容的指导。应该教会学生如何查找资料、如何做摘要、如何撰写研究报告等这些开展研究活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体的研究内容,一定要让学生去参与和体验,学生通过调查、实验、计算和实际检验,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完成一项课题。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的培养。由于研究性学习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讲究合作与交流,整个过程的顺利与否,与该组成员的分工合作能力密切相关。作为指导教师应该在组织活动时提出相关要求,在活动过程中作好协调工作,在结题时更要高度评价整个小组成员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学生对研究性学习课题的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在研究活动过程中是应该侧重培养的。在学生做出研究成果时,应做出客观的评价,指出问题,提出意见。对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创造力,要给予鼓励和表扬。对于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浮躁、不求甚解、甚至弄虚作假,要给予严厉批评,防止学生为了应付差使而进行的抄袭甚至剽窃的现象发生,杜绝不良学风对学生的影响。


        研究性学习这一门课程的开展,是否取得预期的效果,学生能否在学习的过程中全面地提高自身素质,取决于学生选取的研究课题是否符合自已的兴趣爱好、课题本身是否真的具有可研究性和开放性,以及教师在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时候是否能把正确的研究思想和方法教给学生。把握好了课题选择和研究方法这两关,研究性学习必定取得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文可义,《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操作》,长春出版社,2003年
         2、罗玲玲,《创造力理论与科技创造力》,东北大学出版社,1998年
         3、霍益萍,《研究性学习:实验与探索》,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
         4、郭继东,《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指导策略》,《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