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比较阅读在现代诗歌教学中的运用
华体体育(中国)股份有限公司 李平萍
【摘要】比较阅读是对新课程“自主、探究、合作”这一理念的很好阐释,通过《雨巷》与《再别康桥》的意象意境和音乐美的比较阅读,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兴趣,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关键词】比较阅读 新课程 自主探究 诗歌 意象 意境 音乐美
新课程改革下,语文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即教会学生学。那如何教会学生学呢?陶行知说:“就是把教和学联络起来:一
比较阅读是指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读物集中起来,加以比较对照借助求同、求异思维而进行的一种综合性阅读活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将其有关内容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这样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对课文的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所以比较阅读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手段,也是对新课程改革提出“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的一种诠释。比较阅读相对于单篇阅读来说有一定难度,一方面信息量大了,另一方面要求学生能找到比较的点,并能进行分析归纳总结。这就让学生有了自主探究合作的必要性,同时也调动了学生探索的热情。
高一(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是学习现代诗,其中戴望舒的《雨巷》与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我就采取了比较阅读的教学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比较阅读要选择好比较的对象确定比较点,这是做好比较阅读的第一步。在高一初期,学生对比较阅读的方式还感到陌生,对如何确定对比点还感到有些手足无措,摸不着方向,不知道从何下手。我依据本单元教学重点和诗歌特点为他们提供了两个比较方向,让学生组成两个探究小组,让他们去查阅资料、搜索信息、分析比较、合作探究,然后制作成幻灯片,选出发言人,在课堂上展示交流。
合作探究问题一:这两首诗都有着唯美的诗情画意,是两位诗人精心挑选意象营造出来的,请探究两首诗在意象与意境上的异同。
下面是合作探究第一小组成员的探究成果展示。
我们认为,这两首诗在意象与意境上的共同特点是:他们都有选用古典诗歌意象,《雨巷》选取了“丁香”,《再别康桥》选取了“柳”,两位诗人凭借着自己深厚的古典文学素养,都在诗中营造了一种典雅唯美的艺术氛围。
但这两幅画图,又各擅风情,各具特色,各呈异彩。
《雨巷》为我们展示的是一幅充满古色古香的现代水墨淡彩图。背境幽深、空灵,色彩灰白、淡雅。画面布局简洁,却意境深远。一条悠长空静的由长长短的条石板铺砌而成的江南小巷,在朦胧细雨的温润洇染下,寂寥而忧郁的向前伸展着。在小巷的深处,一位飘逸而落寞的女孩踽踽独行:朦胧的伤感,淡淡的忧郁,梦幻般的叹息,在灰黄色油纸伞的映衬下,定格成一幅古典的风景长轴,散发出一种馥郁而忧伤的丁香花一般的诗意。
这就是《雨巷》的诗意氛围。它的灵魂是空灵、寂寥、忧郁,但同时又淡雅、玲珑、优美。画面布局有如古典山水的虚实相间式构图,且以虚为主,以空白为主。朦胧氤氲的细雨洇染统治了整个画面;然而,那种似乎一眼就能看透的简单之极的画面布局却不知怎的总在散发着一种余音绕梁般的韵味,一种挥之不去、欲罢不能的惆怅,一种“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朦胧的初恋般的美好情愫就此却让你魂牵梦萦。这就是《雨巷》的独特之处,它以极其简单的意象却表达了一种极其丰富的诗意,这就与《再别康桥》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对比。
《再别康桥》为我们展示的是一幅迥然不同的画面。这是一幅颇具西方印象派油画特点的风景小品。浓墨重彩,色彩绚丽,热情洋溢。你看那河畔的“金”柳,在夕阳映照下,金碧辉煌,美丽无比;柳丝披垂,微风细语,裙摆袅娜,柔情万种,像一位美丽羞涩的“新娘”。绿油油的水草在水中柔柔的“招摇”,榆树下的深潭反射出彩虹般的梦幻之光,更有“星辉斑斓”的“青草更青处”,“撑一支长篙”的“寻梦”之旅……这些繁复绚丽的意象与《雨巷》的清纯简洁恰好形成一种鲜明的对照。
如果说《雨巷》是一位古典含蓄的小家碧玉,那么《再别康桥》就是一位时尚浪漫的现代女郎。二者相辅相衬相映照,各擅风情,各具风韵,却又不相伯仲,互补兼容,同样令人目醉神迷!
合作探究问题二:《再别康桥》与《雨巷》的韵律都动听悦耳,读来朗朗上口,我们称之为具有音乐美。诗人是如何实现诗歌音乐美的呢?请比较一下两位诗人做法的异同。
下面是合作探究第二小组成员的探究成果展示。
我们认为,两位诗人打造诗歌音乐美的做法有下面几处相同的地方:
1、两诗都凭借特殊的押韵方式,构建诗歌独特的韵律体系。
《雨巷》一韵到底,ang韵的音每隔一些字交错地出现,既有音乐感又节奏流畅。从诗行的排列看,每节都是以第三行和第六行句尾作为主体的押韵位置。偶忽也在第一、二、五几行辅以韵脚,但韵部则与全诗保持一致。
《再别康桥》每一小节的2、4句压韵,节节换韵。韵脚为:来,彩 ;娘,漾;摇,草;虹,梦;箫,桥;来,彩。诗人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读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造成音乐美的艺术境界。
2、两首诗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在语意上相似,结构上也相似,读起来节奏也相同。这种方法叫做“回环往复”。这样使得诗歌前后呼应,结构圆合,加强了诗的节奏感和旋律美,增强了诗的音乐性,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3、两首诗在一些诗句上都使用了顶针的手法。比如《雨巷》里的“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再别康桥》里的“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顶针令句子环环相扣,联接紧密,读起来流转悦耳,抒情缠绵忧伤。
4、两诗都是凭借叠字、双声、叠韵,形成妙不可言的回音效果。志摩的诗,有叠字如“轻轻”、“悄悄”、“油油”,双声如“艳影”、“榆荫”、“清泉”,叠韵如“荡漾”、“青荇”、“招摇”、“斑斓”等。望舒的诗,有叠字如“默默”,双声如“一样”、“芬芳”、“凄清”、“惆怅”、“迷茫”,叠韵如“彷徨”, 叠字, 双声、叠韵读起来会显得音节逐渐加长,而且是多次反复地加长,细细吟咏,便可在循环往复中尽得音乐之其妙。
但两位诗人又有各自匠心独运的地方:
1、《雨巷》采用了复沓句式、排比:比如“像我一样/像我一样的”“像梦一般的/像梦一样般的凄婉迷茫”, 复沓句式的使用让诗歌上下关联,句断意不断,整齐和谐,舒缓缠绵,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 ,产生连绵不绝的艺术效果。而“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这样的排比诗句穿插其中,可以增强诗歌的气势、情感,以收到节奏和谐、语言更富有感染力的艺术效果。
2、《再别康桥》诗行排列别具一格。每一节有4行,一、三行稍短,6字左右,二四行较长,8字上下。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每一节都两两错落有致,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更加突显节的匀称。诗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诗与自由诗二者的形式糅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现代化的建筑美。
应该说此次的比较阅读的教学结果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虽然课后也有学生反映对这种教学方式的不习惯,觉得太难了,也有的学生由于审美赏析文学作品的相关知识不足而去摘抄网上或者资料上的内容,缺乏个性化的解读,但也有许多的学生回馈说这次的课堂比较新鲜,在查找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对两首诗的理解更深刻了,并且他们还主动地去阅读徐志摩和戴望舒其他的诗歌作品。根据学生这样的学习状况,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陆续介绍比较阅读的有关知识,结合课文实例介绍比较阅读的几种主要方法;还会根据语文教材基本上按文体相同的文章编为一个单元的特点,将“大纲”和“教材”对本单元课文体现的知识点列出来进行比较阅读,求同存异,掌握本单元的共性及个性特征,进一步把握好本单元课文乃至整个教材。最后,再结合单元课文的文体和内容特点设计一些训练题,让学生进行反复实践,掌握比较阅读的方法,更好地运用于语文学习之中,这样就能逐步提高语文能力,学好语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