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   A A A

陈晓:浅谈新课程下体验式作文教学

作者:陈晓    |    发布日期:2012年08月10日
点击次数:

 

浅谈新课程下体验式作文教学

华体体育(中国)股份有限公司    陈晓

 

[内容摘要] 本文主要探讨新课程下教师如何充分挖掘写作主体的潜力,把写作主体定位为知识的主动探究者,让他们自己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通过观察,学生会感受世界的多姿多彩;通过思考,学生会感悟人生的奥妙无穷。这样,学生才会用自己的眼睛从周围的世界中去发现属于自己的东西,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学生自己真实的感觉与体验,学生的悟性才会不断提高。

[关键词] 新课程  体验  作文  教学

中学生作文是一种个性化活动,它离不开学生对自己对生活的体验、感悟和思考,是学生生命历程的记录。学生在写作时体验到了什么就写什么;没有体验,就写不出作文,即便是写了作文,也不是表达了学生的真情实感。所以,体验式作文教学的提出,既是对传统作文教学的反思,也是对作文教学新秩序的建构。它改变了传统作文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回到了生活,在生活体验中实现生命的自我关怀和生命的自我提升,它真正实现了学生的自主作文,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体现新课改的核心要求。

体验式作文教学是学生用个性化的语音真实表达自己切切实实情感体验的过程。然而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学生缺乏真实体验怎么办?有了丰富的体验不能表达出来怎么办?中学生如何才能真诚、自然、准确地表达自己的体验?这是中学语文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激发学生生活体验

“体验者与其对象不可分割地融合在一起,主体全身心地进入客体之中,客体也以全新的意义与主体形成新的关系,此时,无客体也无主体,主客体的这种活生生的关系成为体验的关键。”①但并不是每一个中学生都有深刻的生活体验,如让学生写“感恩母爱”话题的作文,一部分学生总是寥寥几笔写母亲送伞、督促功课、补衣等事情,缺少动人的细节描写和情感深度。大部分学生没有什可写,觉得腹中空空,这表明学生并没有深刻的生活体验。针对学生没有感受、体验,教师就要想尽一切可能的方式、手段、创造一定的条件、情景,诱导、激发学生相关的体验,从而使学生产生写作冲动和欲望。

1.开展体验活动

潇洒而浪漫的抒情诗人徐志摩,对泰戈尔创办的那所“把大自然当成绝妙奇书”,坚持在森林中上课的学校情有独钟,“再别康桥”之后,他一度为在国内办一所类似的大学而奔走,尽管终未如愿,但他经常带着学生走进茂密的树林,靠着梧桐树,一手拿书,一手指着蓝天白云讲授欧洲文与中国的诗学。徐志摩的教学方法在中学语文课堂上可能很难实施,但他的注重体验,积极开展自然体验活动的做法,确是开启了学生情感智慧的大门,使学生能自然而然地积极投入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去。作文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活动,无论是课堂活动,还是课外活动,都要吸引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在活动中“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从而产生体验。一次,为了让学生写好“师生情”这篇话题作文,我开展了“与实老师联欢”活动,晚会上,大家尽情唱、舞、说笑,不亦乐乎,特别是师生手拉手肩并肩跳起了“兔子舞”,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情感体验。此时,学生的情感已经触发,思维已经启动,随时都可能闪现出感悟生活的思维火花。

2.构建体验情境

心理学认为,情境是对人有直接刺激作用,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和社会学意义的具体情境。一个具体生动的情境设置,可以引起学生的亲切感和新鲜感,从而调动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提供想象和思维的前提,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下进行学习和创造。情境在激发人的某种情感方面具有特定的作用。作文教学情境,是诱发学生体验,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调动学生的作文兴趣的一种场合、一种背景、一种应急状态。 因为“学习产生与某种特定的情境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安排课堂情境的学习。”②创设体验情境可以激活学生思维,唤醒他们处于沉睡状态的记忆。促使学生产生写作冲动。如有一次训练联想能力的写作课上,我创设这样一个体验情境:生活中能够触发我们联想的事物很多,如月光、故乡的小路、一张照片,你有没有类似的体验呢?请选择一个能触发你联想的事物作为题目,展开联想写一篇作文片断。由于情境的创设考虑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的思维很快就活跃起来,他们处于沉睡状态的生活记忆被唤醒,在课堂上写出了一篇篇联想丰富、内容充实的短小作文。

前苏联作家冈察洛夫曾说:“我只能写我体验过的东西,我思考过和感觉过的东西,我爱过的东西,我清楚地看见过和知道的东西。”然而进入少年时期的中学生变得敏感而又容易陷入自恋、自怜;变得孤独,喜欢独立,封闭在自我的小圈子里,不愿意透露自己真实的情感体验。这样,他们的写作就成为一种例行公事,充斥着假话、空话、套话。这时候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更广大的世界。扩大学生的胸襟,作文教学应引导学生走出自我的圈子。从写自我、写学校逐渐扩展到对社会的关注。

二、唤醒学生的体验

中学生整天处于题海之中,渐渐体悟不到生活的真滋味。有时生活中细微的情感变化,大脑中冒出来小见解、小感受也随着时间的流逝变得无影无踪。这时体验式作文教学必须唤醒学生心中的体验。将学生置身于实际的生活中,生活中的一片落叶、一抹夕阳、一段小巷、一方天空都可能会激活他们某种积于心底的情绪,唤起作文的欲望。今年江苏高考作文题为“怀想天空”,一位考生由天空想到了高考前几天的生生活体验。他以质朴、真情的语言描绘了父亲在烈日当空下辛劳割麦的情景,最后结尾是这样的:“现在,我在考场上做题。室内很凉快,当考试结束后,我要在烈日下站两小时,来感受那种烈日当空的滋味。”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对父母的深深的感恩之情,让人怦然心动,甚至潸然泪下。正是试题中的“天空”唤醒了学生内心的体验,学生产生了不可遏止的创作情绪,以一种纯净的诚挚的心灵去勾勒、去描绘、去倾诉,怎会不能打动人心呢?作为中学生,他们有许多渴望:对童年的怀想,对青春无悔的追求,以及对人生不老的奢望,对纯洁友谊的向往,对忠贞爱情的憧憬……。也许有共同的感受:颓唐感、虚无感、崇高感、卑微感、超越感、庄重感……。或许有着共同的爱好、阅读、聚会、游历、听歌……。这些共同的渴望、感受、爱好活跃于学生的心灵无意识层,它总是隐而不露地左右中学生的生活体验、创作欲望、倾诉情感等。作为教师要随时唤醒学生的个性体验,这对于中学生创作是有意义的,是有价值的,也是极其宝贵的。

三、引导学生倾吐心中的体验

有些学生作文功底略欠缺,对自己的作文感觉总是低人一等,他们认为自己的体验是薄弱的、幼稚的、片面的、缺少理性的,因此,不敢倾吐自己的真实体验,怕遭人嘲笑。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把不易把握的瞬间的、内在的、神秘的体验积极表达出来,是体验式作文教学一个重点。

1.注意使用情感化语言

卡西尔在《人论》中写道:“艺术使我们看到的是人的灵魂最深沉和最多样化的运动。但是这些运动是不能与任何单一情感状态相提并论的……在艺术家的作品中,情感本身已经成为一种力量。”这是说,艺术不等于情感,而是情感的外衣。情感本身是创作的动力。学生心中积累了或悲伤或欢喜的情感体验。在作文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运用富有情感性的语言——用会痛苦的语言、会流泪的语言、会欢笑的语言来写作。

请看某一学生写某一学生被撞时的感受:“我似乎把一切都忘了,四周一片黑暗,死一样寂静,冰一样寒冷,我想起了冠儿的温暖,那是痛苦的温暖。我什么也听不见,什么也看不见,在黑暗中痛苦挣扎,任凭她一点点消失、模糊。却依旧不忘深深地默念着自己心中熟悉的名字——冠儿,任凭脑海中每一秒都忍受着钻心的痛苦、绝望。直到这世界:扭曲了、安静了、寒冷了、黑了……”读着读着我们是不是也痛苦了、绝望了?

2006年山东一位考生写了“给孟幻同学的一封信”中有这么一段情意浓浓的文字:“你说在你看到我的一瞬,便被我的清纯征服了。你认为清纯是一种美,你说那是我转学刚来到高二(3)的时候,老师带我走进教室时,我穿着一件藕荷色的上衣,面带微笑,在同学们的注视中坐到了自己的座位上。这时的你好像是第一次知道了什么是清纯……”读着读着是不是勾起我们情窦初开时的美好的回忆?

不仅是语言这种形式,结构本身也可以传达某种情感,比如采用倒叙手法。另外反复、对比等表现手法都可以用来传达特定的情感,因为“情感是作为形式而存在的,形式便意味着情感”。(王一川《意义的瞬间生成》第290 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

2.使用个性化的语言

体验式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原创性的思想和真实化的情感,那么与这种烙有学生主体生命痕迹的言语内容相一致。文章的语言也应是有个性化特征。即用个性化语言表达原创性的思想和真实情感。还举江苏某一考生写《怀想天空》为例,其中这样写:我是一个农家子弟,我明白我们乡下的家长们要靠田地来生活,供我们上学,他们为了子女辛勤地劳动,但没有半句怨言。在家,我常听到他们说:“只要孩子搞好了,再苦再累,我们都愿意。”第8段这样写:我做好饭,洗好衣服,又把汤盛到饭盆里,拿了5个馍,一齐放到篮子里,我赶紧吃饭便下地了。当我到地里时,父亲已割了七、八垄了,他脸上很多汗珠,衣服湿透了,他说:“你来,吃过了吗?我割光这一垄,再吃……”大概四、五分钟吧,他割光了。他从篮子里拿出饭盆、馍头,边吃边说:“孩子,你爸没本事,明天到县城后好好休息!后天好好考,别紧张……”。这篇作文不铺张,不事张扬,素朴的语言勾勒了地地道道的农民形象。如“搞好”、“没本事”、“好好考”、“别紧张”,全是父亲的口语,饱蘸着浓浓的父爱之情,读来沁人肺腑,久久不能释怀,这正是个性化的语言带来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再看,另一位作者写的“怀想天空”:很小的时候,我喜欢在夜幕笼罩时分仰望天空,看明晃晃的月亮,看星星眨着惺忪的睡眼。那是迷恋童话的年龄,以为星星和月亮是从天堂窗子或是门的缝隙里的漏光,总希望有那么一天,自己会生出轻盈的翅膀,去看一眼鲜花满径的天堂。(金陵晚报613C叠第5版,作者连谏)这段充满着甜蜜梦幻般的文字,使人对自己遥远童年产生无边的怀想,确非一般中学生所能比得上。

上面两段文字语言与其认识相统一,呈现出个性特点。可见学生必须以属于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这样才是外在形式和内在体验的一致、融合。当学生富有个性的真实而又充满情感表达出自己的内在体验时,他人作品就是有了独特性、正确性和真实性。当我们读着学生真切的体验时,我们难道没有一丝的心灵颤抖和感动吗?

第四,厚积薄发,提高写作的能力。

没有知识积累,作文是无米之炊。要想提高写作水平必须积累丰富的知识。关键是如何积累知识?学生获取知识有两条途径,一是向书本学习,一是向生活学习。因此我在以下方面指导学生作了积累。

1、坚持做好“三个一”。即:每天读一篇好文章(或名著的章节),做好读书笔记;每天观察和感受生活,写一则好日记;每周拿出一节课作为阅读与写作交流课,做一次好发言。“三个一”能将语文与生活、课内与课外、听说与读写紧密结合起来。

2、听说读写并重,注重学习过程。坚持课前3分钟演讲,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领略掌声。在阅读中贯穿写作,每学完一篇新课文,或学完一个新单元,除作文课外,我布置学生写学习后记或随笔。有时让学生仿写或续写。

3、拓展学习领域,课内外结合。教科书不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我利用学校资源开展课外阅读,举行了朗诵会,演讲比赛;利用自然和社会资源组织了“四季的故事”、“金秋时节话国庆”、“重阳节漫谈”等综合性作文活动;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资源,组织学生欣赏经典电影作品、看电视新闻和有价值的视频资料,写影评和观后感。

4、变革作文讲评,总结作文经验。我改革了以往学生作文教师评改的旧模式,模拟电子公告板留言的方式,让全体学生参与作文评改。作文评改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体验,学生在其中品尝了乐趣和艰辛,从而学会了尊重和得到了历练。

5、注重作文修改,尤其是修改考试作文。作文犹如十月怀胎,写作的过程有着创作的冲动、痛苦和快乐,在文章草成后还要回味和咀嚼,把痛苦和欢乐加以提炼,变成一种认识,变成一种经验,而自己读自己的作文,自己修改自己的作文,这是很好的途径之一。考试作文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是急就章,因此修改考试作文,总结经验和教训意义尤大。我们专门准备了一个考试作文修改本,经修改后的作文9%能达到考试一类作文水平。

作文是一项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是一个知识输入与成果输出的过程,因此必须化知识为能力。知识积累与能力提高是相辅相成的,在这一动态过程中我注意锻炼和提高了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认知与思辩的能力,审美与表现的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还有书写能力。

总之,体验是中学作文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有了丰富的体验,有了激情,才能有表达的欲望,作文才能一吐为快,才是好作文。所以,必须让学生学会体验,让学生先有体验,在体验中表达,这才是迅速提高中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①邹进:《现代德国文化教育学》,山西教育出版社,第29页。

②李高明:《关于作文教学的思考》,《语文教学之友》,1998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