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   A A A

黎廷宪:用诗歌旋律营造课堂诗意空间

作者:黎廷宪    |    发布日期:2012年08月10日
点击次数:

 

用诗歌旋律营造课堂诗意空间

钦州二中语文组     黎廷宪

内容摘要: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富有诗意的活动,教师应积极营造诗歌教学的环境,开放诗歌教学的内容,优化诗歌教学的方法,使语文教育变得更富诗意,更具情趣,从而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上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诗歌教学  营造环境  开放内容  优化方法

  诗歌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反应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发展,有人说:“一个远离诗歌的民族,算不上是文明的民族。诗性的衰颓实质上是人性的萎缩。”因为诗歌是文学的骄子,她代表着文学艺术的最高成就。语文教学如果远离了诗歌,他就不可能触及我们这个民族文化的根基,他就无法真正承担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不能培养出真正富有品味、富有诗意、人性美的人。
  语文教学一直以来不受人们的重视,属于教学的边缘科目,在很长的时间里我们也忽视了诗歌教学,忽视了领悟语文教学那诗意的美。新课程在这方面改革的力度很大,在教材中大幅度增加了诗歌(特别是古诗词)的内容,并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教学的目标。 那么新课标下语文教师应如何进行诗歌教学呢,笔者想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营造诗歌教学的环境
  在我看来,学生对诗歌学习的热情还是很高的,只不过因为受外在环境的限制而难以投入精力。教学中,教师应抓住一切可能营造诗歌教学的环境。
  (一)立足语文课堂,构筑诗意空间
  语文课堂本身应是富有诗意的。首先,教师可利用自己诗化的语言营造诗意的空间,让学生被教师的诗才所折服,渴望自己也能出口成“诗”。其次,教师可利用课前三分钟演讲的时间,让学生上讲台诵读、讲解自己课外学得的诗歌,形成良好的学诗氛围。第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要求学生尽可能用名言诗句来概括总结自己的学习体会,在阅读写作中能很好运用诗句的格外表扬,鼓励学诗用诗。
  (二)放眼课堂之外,营造诗意氛围
  每学期可抽时间开展班级的或年级性的诗歌朗诵、背诵大赛,让学生能得到赏识,激励学诗。另外可利用校园刊物将学生自创的诗歌、鉴赏诗歌的文章进行发表。或者利用网络平台开设名家诗作鉴赏,名人诗歌讲座等网上课堂,吸引学生眼球。
  总而言之,一个充满诗意的环境更利于激励学生学诗,我们要努力创造一切可能。
  二、开放诗歌教学的内容
  (一)教材的局限性要求拓宽诗歌教学的内容
  新教材虽然广选名篇佳作,但比之于历史上的优美诗篇也不过是沧海之一束。中华民族是个泱泱的诗歌大国,从《诗经》到《楚辞》,从唐诗宋词到元曲,高潮迭起,名家辈出。这么说并非说教材选文选得不好,我只是觉得遗憾,有那么多的名篇佳作不能入围。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补充重组诗歌教学的内容,我想只要有利于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真正的诗才,不是教材中的诗作又如何?
  (二)学生的个性差异要求重组诗歌教学的内容
  新课标把语文学科分为选修课和必修课两大块,在诗歌的选修内容上,学生的要求肯定不一致。教学时,教师有必要征询学生的意见,根据学生的喜好进行适时的调准。学生如果特别喜欢苏东坡的诗作,那么开一个学期的苏东坡专题也不错啊。我认为只要学得得法,一样可以学有所成。卢福东先生在《语文教学通讯》上发表了一篇《诗歌单元教学的重组与实施》一文,我觉得也很有道理。诗歌教学的内容不能以本为本,适时的调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可行的。
  三、优化诗歌教学的方法
  诗歌应该怎么教,方法因人而异。以古诗词教学为例,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把握语言 以读促悟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文字的音乐,诗歌的语言是经过锤炼的,每一字、每一句都精练含蓄,正所谓“着一字而境界全出”。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习诗歌应先从品味诗歌的语言入手,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真正的去品味鉴赏,通过反复朗读去领悟诗歌的内容,感受诗人的感情,领会意境。那么教师如何指点学生读诗呢?
  1、激发读趣
  教师在指点学生读时需凭借自身教学的魅力进行富有情趣而又生动活泼的导读,激发学生读的欲望,使其带着探究的心情去读。如在学婉约词与豪放词前,我就引用了南宋俞文豹《吹剑录》里所记载的故事:苏东坡在翰林院的时候,有一次问一位善歌的幕士,“我词何如柳七?”那位幕士回答说:“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接着问学生:那么晓凤残月和大江东去又是怎样两首词呢,我们不妨来读一读,大家也想一想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如何歌,关西大汉拿铜琵琶如何唱,我们不如来一次新“星”大赛,看看谁最能读出(唱也行)这两种味道?通过激趣,学生自觉主动地进入朗读,在探究中悟出诗意。
  2、读出诗味
  朗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在反复吟诵玩味的基础上使诗味得以显现。学生在熟读成诵后,情感、想象、经验值得以提升,在这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想象与联想,再创诗境,再现形象,读出诗味,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课后让学生学李白的《将进酒》,我就让他们放开去吟诵涵咏,若你认为此诗抒发的是“乐情”,你就读出乐情,若你认为抒发的是“悲愤之情”,你就读出这种悲愤……在学生读后请其他同学点评,或教师示范朗诵。通过不但交流涵咏,学生在互动学习中理解了诗人情感起伏,在“天生我才必有用”中再现了诗人一身傲骨的形象,体会了诗意。 “诗言志,歌咏言”,读出了诗情诗意,才能读出真正的诗味。
  (二)抓住关键,以点带面
  诗人们写诗作词,讲究锤炼字面,往往都有关键字词。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之句,所写景色原也平淡无奇,但“闹”、“弄”二字,使诗境全出,令人刮目相看。在诗歌教学中,如果能够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一点,那对于诗歌的理解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1、抓关键字
  古人作诗非常注重炼字,所谓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诗赋以一字见工拙” 等,都道出了古人对炼字的重视。而炼字也是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之一,如2003年的高考题王维的《过香积寺》,只要抓住“诗眼”“冷”“咽”二字就可以把握诗人所构筑的那幽静孤寂的意境。这提示了我们在教学时也可通过抓关键字词来把握诗歌。
  2、抓意象词
  “意象”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一个术语。如2002年全国高考试题第17题就考查了对李白诗歌《春夜洛城闻笛》中“折柳”这一意象的理解。我想教师如果能够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让学生注意这种意象词,学会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来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的话,那么也就找到了一个诗歌阅读鉴赏的突破口。
  读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可抓住“寒蝉”“长亭”这两个意象。“寒蝉”是悲凉的同义词,因为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所以曹植《赠白马王彪》中有“寒蝉鸣我侧”这样的句子。而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李叔同《送别》诗中唱到:“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李白《菩萨蛮》有:“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之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句应让学生明白自古以来“杨柳”这一意象就与别情有关。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所以有“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组合,融情入景,学生在这些意象中沉醉,也就真正明白了诗人那“无语凝噎”的痛苦。
  3、抓典故
  理解典故是把握古诗词思想感情的重要途径。古诗词讲究用典,因为它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此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外,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等。“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教学中指导学生抓住这些典故,才能准确的理解诗歌。
  (三)授人以渔,指导鉴赏
  诗歌教学要实现真正的突破,达到最终不讲不教的境界,教师除了要研究教法,更重要的是要指点学生学法。古语云“授人以渔,可享一生”。
  1、将古典诗歌的一些基本常识教给学生。如古诗词的特点、古诗词鉴赏的常见范围和内容,古诗词鉴赏的一般步骤和常用术语等等。要让学生知道诗歌的语言有平实质朴、含蓄隽永、绚丽飘逸、沉郁顿挫之分;表达技巧主要指艺术特色、表现形式。有巧用修辞的(如比喻、拟人、对偶、夸张、用典、互文、反复等);有运用描写的(如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粗笔勾勒等);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抒情方式;还有用托物言志等表现手法的。鉴赏时要让学生了解诗人的风格,把握诗歌的特色,运用专业术语进行评价。
  2、精选一些典范的诗词鉴赏片断提供给学生,以作为学习的范例。我们知道现在的高考诗歌鉴赏题往往都是要求学生自行组织语言,进行阅读评价的。但事实上我们发现,如果不进行相应的示范与训练,有很多学生是不知道如何写此类文章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学时我主要运用唐诗宋词等鉴赏词典和《名作欣赏》等书刊中的鉴赏文章作为范文,帮助学生理解、把握、鉴赏、评价作品。
  3、指导学生进行专题阅读,比较阅读。我在教李白、苏轼、李商隐等人的诗时采用了专题阅读的方式,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通过对他们诗作及相关材料的大量阅读,形成自己对诗人及诗作的独特观点和看法,写成鉴赏文字,然后在班上交流。在鉴赏时我比较强调知人论世,把握诗歌的人文内涵,让学生在学诗时也窥探到了诗人的那丰富的精神世界,从而受到灵魂的洗礼。另外也可确立送别诗专题比较阅读、山水诗专题比较阅读等。
  (四)运用网络,优化课堂
  课堂是诗歌教学的载体,当前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为我们优化诗歌教学课堂提供了可能。现代信息技术把文字、图形、影像、声音、动画等其他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先进技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只要我们将它合理运用,一定可以大大的激发学生的想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诗歌鉴赏离不开学生自身的感悟。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教学就是为了寻求一种有效的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学生因此可以多学。网络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辅助手段为教与学提供了便利。在学习李商隐《锦瑟》诗时,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选择相关图片、文字资料、录象资料,以及搜索因特网上的相关网站,然后根据课文的知识体系,寻找课文的亮点来制作多媒体课件或制作成专题学习网站,从而实现课程的优化组合。或者通过校园网络平台构筑李商隐无题诗专页,让学生自由评论,交流感受,可以一边听央视的电视诗歌配乐朗诵,一边在网上进行诗画组合,丰富自己的体会理解。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育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多媒体课件等的运用能有效的帮助学生走进课文内容深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脉络,理解文章的精神实质。
  综上所述,在诗歌教学上教师要积极探索,寻找最有效的教学方法,营造语文课堂的诗意空间。正如朱光潜所说:“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媒介,能够欣赏诗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种类文学可有真切的了解,而且也决不会觉得人生是干枯的。”只要教师要善于挖掘,善于探索,一定可以使诗歌教学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上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袁行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版
2、《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四月版
3、《全国语文教师精短论文大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