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创新教育
广西华体体育(中国)股份有限公司 梁丽丽
【内容摘要】2012年秋季学期,广西在全国各省份均进入新课改之后,终于鼓足了勇气进行新课改。新形势下,教育不再是培养整齐划一的不懂变通的人,而是要培养拥有创新精神、勇于质疑的人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新课改进行之时,教师如何定位好自己的身份与角色至关重要,甚至会影响到课改的成败。新课改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祖国建设培养怎样的人才。面对新课改,不得不思考钱学森的世纪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国家培养不出创新型人才”。还有任继愈教授指出中国教育存在的三大缺乏问题:缺乏做人的教育,缺少历史传统教育,缺乏创新教育。
【关键词】新课改 创新精神 创新教育 学生的个性
2012年秋季学期,广西在全国各省份均进入新课改之后,终于鼓足了勇气进行新课改。新形势下,教育不再是培养整齐划一的不懂变通的人,而是要培养拥有创新精神、勇于质疑的人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新课改进行之时,教师如何定位好自己的身份与角色至关重要,甚至会影响到课改的成败。新课改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祖国建设培养怎样的人才。面对新课改,不得不思考钱学森的世纪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国家培养不出创新型人才”。还有任继愈教授指出中国教育存在的三大缺乏问题:缺乏做人的教育,缺少历史传统教育,缺乏创新教育。诚如任老所说,在应试教育中,教师往往忽视的是这些,只注重成绩,成绩成了评判学生的唯一标准,学生只会“赶考”,赶高考。创新为何物,早已销声匿迹,学与用已经脱节,生活离学生过于遥远。教与学已然考与不考的关系,教是为了考,学也是为了考,教师讲课满堂灌,学生实用主义至上,不考的不学。新课改的实行不仅仅是要教的方向发生变化,还要增加做人等方面的教育。许多人不无感慨地说,新课改没有石头摸着过河,只能摸着自己的大腿过河了。其实不然,早在上世纪20年代,我们的国家就已经出了一位伟大的教育改革家,那就是陶行知先生,当年的他同样面对的教育问题和今天的教育问题如出一辙。陶行知提倡生活教育,他说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陶行知不把生活教育当做衡量教育、学校、书本甚至一切的标准。他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生活教育理论在反传统的旧教育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揭露并批评了旧教育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在当时的历史下,对普及识字教育、扫除文盲,在很多方面是适应的。虽然,已经时隔将近百年。但是,读起他的文献著作,犹如特意为今天的课改著述的理论篇章。
新课改推行过程中,教师必须改变以满堂灌为主的“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陶行知曾说过,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前一种倾向必然是无计划,随着生活打滚;后一种倾向必然把学生灌输成烧鸭。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上要迈出步子,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引入教学课堂,主动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仅每节课都要认真备课,还要进行教学设计,并且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如何让学生参与,充分给予学生学与练的机会,在实践中巩固知识,在实践中运用知识,让知识成为活的知识,有用于社会人民的知识。新课改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原则,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差异化发展,若能认真实践,科学评鉴,不断调整,一定会使现如今的教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教学做合一》中,陶行知就把老师分为三种:“第一种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儿童来读它。第二种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他所注意的中心点,从书本移到学生身上来了……我以为好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先生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乃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停当,指导他使他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的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
这段话让许多教师不禁打颤,不自觉地对号入座:我属于哪类教师呢?察看21世纪的教育,凡是机器能够代替的都不需要刻意的去讲。但是,限于教育思想僵化又迫于升学压力,教师停留在“教书”层面的现象相当普遍。再看当前的课程改革,新增的选修课很像配合第二类教师的需求,实际上选修课的安排与学生的需求还有很大距离,标准化的升学选拔体制更使许多学生对选修课的愿望成为泡影。而当前新课改中强调“过程与方法”的理念似乎与陶先生认同的第三种教师相匹配。事实上,陶行知的这种教育思想对现如今制定衡量评定教师与学生的标准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行知,行知,“行”在“知”先,“行”乃一个人求取知识的基础。不仅如此,“行”还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从起码的一个层次来看,从人生在世总须自力更生、养活自己来看,也非自小培养下一代会“行”、会干活不可。陶行知不仅重视学生学,还倡导学生教,以教促学,以行促知。他在《怎样做小先生》一文谈到的教学方法对我们的教学很有启发。在教学中,教学内容须是生动有趣的,要与学习者的生活密切相关;教学要注重学习者的心理状态和接受能力,循序渐进;教学的目的是学以致用。自然科学的教学也当如此。在教学中,我吸取陶先生鼓励学生教的法子,将部分爱好阅读的学生组织起来,给他们提出一段时间内的学习要求,在预习相关教材后,他们自己讲解、自己答疑,有问题到共同探究。事实证明,这对他们学习能力的提高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还能够引导其他的同学去探究专研。
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没有创新就没有民族的未来,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甚至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陶行知说过,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真善美的活人是我们的神,是我们的石像,是我们的爱人。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倘若创造出丑恶的活人,不但是所塑之像失败,亦是合作塑像者之失败。倘若活人之塑像是由于集体的创造,而不是个人的创造,那末这成功失败也是属于集体而不是仅仅属于个人。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作为基础教育的一线教师,要在创新教育上个台阶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扬长避短,宽容包涵,引导学生发挥出自己的特长,使之在自己喜欢的领域有所建树,而不是让他们都挤向高考的独木桥。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应该先有创造型人才生存的土壤与环境。教师就应该成为慧眼独具的伯乐。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
新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但是“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达”,改革是为了更好地前行。改革先驱陶行知,是一坛文化的佳酿,愈久弥香,让我们今天的课改能更透彻地认识自己,更具信心与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