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   A A A

谢玉明:还教育以真实

作者:谢玉明    |    发布日期:2012年08月12日
点击次数:

 

还教育以真实

广西钦州二中  谢玉明

摘 要:教育需要真实。不给学生贴标签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善意地否认事实。因材施教的观点就是要还教育以真实。生活决定教育,生活从来不欺骗他的主人,生活从来都是真实的,所以我们的教育也必须崇尚真实。

关键词标签   生活  真实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道理亘古不变,疑惑永恒存在,唯一常变的就是我们教师的服务对象——学生。故陶行知先生曰:得因材施教。陶行知先生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在《小学目标案》中,对儿童的要求是:"小学教育应培育手脑双全、自愿自立立人的儿童。其目标如下:1.健康的体力;2.劳动的身手;3.科学的头脑;4.艺术的兴趣;5.团结自治的精神。"在《改革乡村教育案》中,对乡村教师和乡村幼稚园教师分别提出以下要求:"乡村小学教师应按照下列目标训练之:1.农人的身手;2.科学的头脑;3.艺术的兴趣;4.改造社会的精神。"没有任何一种教育方法能如同万金油一样,用到谁的身上都灵光;没有任何一种教育理念堪比马克思主义,放之四海而皆准。一切只是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地摸着石头过河,依着学生的特点来进行教育。

时下,不少教育者呼吁:不要随便给学生贴标签。此语即说,不可轻易主观判断哪个学生能读书,哪个不能读书;哪些学生是优生,哪些是差生。笔者愚见,这种呼吁只能是一种美好的愿景,诚难实现。放眼时下,哪个学校没有设立实验班?哪个学校不是有着若干个普通班?哪个学校的高考备考方案里找不到“培优”“补差”等字眼呢?

所以说,给学生的标签很多时候由不得教师控制的。标签的存在是隐性的,客观的。不给学生贴标签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善意地否认事实。有时候,我们与其在标签面前遮遮掩掩,小心翼翼,倒不如泰然处之,正确面对。是普通班就承认这个事实,毕竟一样米养百样人,上帝要求人人平等,但绝不是苛求大家智力相当,体能一致。

所以,我得说因材施教的观点在我看来就是要还教育以真实。一个学生的语言能力若实在很一般,在英语的学习上是无论再怎么“疯狂”,也会收效甚微的。一个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如果不好,那作为师者的我们就应该真实地建议他不必钻研过深的题目,多以基础题为主,或索性选择文科。一个学生若屡次考试都败下阵来,那作为师者的我们,难道不该放弃那些鼓励的话语,而让其重新选择,另外开始么?

为什么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陶先生明确地指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人求真,学做真人。培养出来的人,不做人上人,不做人下人,不做人外人,要做人中人。人中人的道理非常简单,崇尚真善美,反对假丑恶,实现生活本真、做人本真陶行知曾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为什么要有“冷眼”?为什么要有“讥笑”?既然我们要求学生学做“真人”,那作为师者的我们不是更应该真实地和学生一起探讨,一起进步么?一旦彼此都真实了,“冷眼”与“讥笑”都显得那么的没有必要。

教育需要真实。针对中国传统教育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学生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先生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的现状,陶行知先生主张学生要积极参加社会生活,强调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受到教育。主要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关于生活即教育,他是这样说的: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并且说生活决定教育。在他看来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
    生活决定教育,说得多么好啊。生活从来不欺骗他的主人,生活从来都是真实的,所以我们的教育也必须崇尚真实。不然措辞编织得再好,最后都会在生活面前坍塌的。什么“知识改变命运”,什么“学习决定人生”,在我看来都过于宏大,并不能微观地体现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和意义。什么是命运?什么是人生?命题过于深奥了,学生反而参透不了。所以,我更乐意这样去表达:学习,改变生活。因为生活是真实存在的,学生能轻而易举地感受到自己生活的变化,或空虚,或充实。学生今天认真学习了,生活就会显得充实;学生若没有认真学习,就会觉得空虚的。学生为什么会对异性投注过多目光,为什么会玩游戏,玩手机,原因之一是学生在空虚里觉得无所适从,找不到生活的主旋律了。一旦学生能找到一件被普遍认为有意义且他也觉得有意义的事情来做,那他的学习生活就会显示出不一样的色彩。所以,我们不必过多美好地去跟学生一起设想通过努力学习以后会怎么样,我们就真切地体会认真学习对当下的生活的影响。我们的成绩可以暂时不是那么理想,甚至以后不那么理想也没有关系,只要我们学习了,只要我们努力了,只要我们参与了,生活就充实了,存在的价值就找到了。谁都可以优秀,哪个班都可以优秀,但不一定是成绩方面的,我们可以优秀我们的素质,我们的品质。在这个不断追求优秀的过程中,我们一起找到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不就够了么?

古语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很多时候,师者孜孜以求的不应该是某种过于美好的教育结果,而应该注重去拥有一个弥漫着真实的教育过程,让学习的人能再真实的环绕中去充实自己的青春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