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   A A A

周敏凤:在高中语文教材教学中运用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

作者:周敏凤    |    发布日期:2012年08月10日
点击次数:

      在高中语文教材教学中运用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

华体体育(中国)股份有限公司  周敏凤

 [摘要]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是互为哺育、互为因果的,中学语文教学尤其不应忽视写作对阅读的激活作用、阅读使写作有的放矢的功能。读与写在高中语文教材教学中的结合方式可因地制宜,具体有仿写课文中富有情采的语段、借鉴课文的写作思路、师法课文的写作境界、与课文中的人物进行精神对话等方式。在高中语文教材教学中运用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的阅读有目的、写作有起点,还有利于学生在与经典的对话中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读写结合;高中语文教材;方式;激活;有的放矢 

                 一、重新认识读与写的互动关系

发展阅读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是语文的两个主要课程目标,这种两种能力互为哺育,它们的发展也互为因果。但人们对两者的互动关系的认识可能存在两个缺失。

1、认识到阅读对写作的哺育作用,却没有重视写作对阅读的激活作用。学生在写作时,在遣词的过程中,会品味、比较所写的词句,揣磨它们的含义、运用语境,从而进行择用、化用、运用;在谋篇布局的过程中,会参照已学文章的篇章结构,而这个参照过程就是一个很好的体会学习文章之所以如此结构的用意与妙处的过程;在感情抒发与思想表达的过程中,写作者会梳理、反思、体会已经在阅读中习染的思想感情,然后认同、批判、模仿、整合、立新,而这正是对文章内容的最好的学习方式。因此,写作,不但是对阅读内容的复习,而且可以品味之、批判之、整合之、建构之,所以我们说,写作可以激活阅读,其对阅读的作用不可小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写道: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1]以写作为导向的阅读,正可以实现这一课程目标。

2、阅读对写作的影响方式,可以潜移默化,也可以有的放矢,而后者经常被语文老师只运用在寥寥无几的几堂写作指导课上,无法贯穿于平时的教学中,这使学生无法充分认识到学习课文对写作的意义。这种弊端的造成与教材编写体例也大有关系,早有论者指出现行教材更多的是将阅读和作文分开设置,通常是每单元之后进行作文教学。在阅读部分注重文体分析,而单元后的作文注重作文技能的训练,往往与阅读部分无甚关联,读与写处于分裂状态。”[2]这时,教师就得运用自己的智慧弥合这种分裂。

                      二、读写结合模式例说

基于以上的认识,笔者尝试在高中语文教材教学中实现读写结合,下面分而论述具体的结合方式。 

1、仿写课文中富有情采的语段

必修二中的《我有一个梦想》,运用反复手法的段落很多,尤其以我梦想有一天为开头的六个段落最为经典,教学时可以设定一些主题让学生仿写成类似的段落,比如环保”“社会和谐( 仿写举例:我梦想有一天,每一个食不果腹的人都能得到温饱,每一个失学儿童都能重回校园,每一个垂危的病人不再因医疗费的高昂而魂断病榻。我梦想有一天,不再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不再富人的孩子是块宝,穷人的孩子是棵草。)。

将课文与学生习作对比,更能让学生领会课文叙述的生动、感情的澎湃、思想的光辉,也能定位出学生习作的价值。

再如《包身工》的倒数第三个段落,写一个包身工被毒打之后,这一晚,整个屋子除了快要断气的呻吟一般的呼喊之外,再没有别的声音。屏着气、睁着眼,百千个奴隶在黑夜中叹息她们的命运。这一个段落,用死寂的黑夜中的呻吟声使读者产生对包身工命运的感同身受的体会,并用最后一句点破包身工奴隶的地位和噤若寒蝉似的内心世界,写得相当有感染力。这也可以让学生仿写段落来尝试达到类似的效果。

教材中适合用仿写的形式来学习的语段很多,教学时可适当择用。

2、借鉴课文的写作思路

必修三的《琵琶行》是一篇关于音乐的经典古诗,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也写一篇以自己的音乐欣赏体验为主要内容的作文或作文片段

《琵琶行》摹写欣赏琵琶曲的感受时,主要的方法就是形象化和比拟,把音乐形象化为大珠小珠落玉盘等面画,用莺语”“泉流”“刀枪鸣比拟琵琶声。文字描摹视觉的能力远比描摹听觉来得强大,因此在描摹听觉时往往借道对视觉的描摹,这一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在教学时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同样以描摩音乐欣赏体验为主要内容的文学作品,如李白的《听蜀僧浚弹琴》、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海子的《莫扎特在安魂曲中说》,让学生加深对这种写作思路的理解。在领会这些写作思路后,学生的写作就可以更有头绪了。

必修一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借鉴如何描写老师的形象,描写讲演者的神情。必修四的《雷雨》,可以让学生借鉴对话的写作。

3、师法课文的写作境界

以写景抒情散文的写作为例。中学生写这种题材的作文,往往会写出某一方景物的优美之处并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高中必修二的第一单元的三篇课文都是写景抒情散文,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写景抒情散文可以写到什么境界?难道只是表达对某一个景物的喜爱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在课文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先带领学生考察三篇文章的主题:

《荷塘月色》中的作者朱自清生活在黑暗动荡的时代,内心惶然如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中,而荷塘月色于作者正是一个暂时可以得到内心解脱、获得心灵休整的世界。《故都的秋》的作者郁达夫身处内忧外患的乱世中,内心凄凉彷徨,清、静、悲凉的故都的秋正与他的情绪相契合、相抚慰,在这里,作者找到了他心灵的栖息地。《囚绿记》中的绿色给孤独苦闷的作者带来了生命和希望,他写这篇文章就如同在怀念一个给自己的内心带来一抹亮色的朋友。

由此引导学生得到这么一个写作启示:写景抒情散文不仅是写一个自己喜爱的景物,而是把景物当成一个生命中的朋友来写(如《囚绿记》),或者把它当成一片心灵的栖息地来写(如《荷塘月色》和《故都的秋》),可以写出这一个景物对对处于特定的境况的自己的影响。如此,写出来的写景抒情散文才意蕴深厚、境界高拔。

4、与课文中的人物进行精神对话

教材中的众多文学形象千百年引起无数人的议论与感慨,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学生对他们也常感概不已,因此,大可以让学生把这种感概化为更系统更理性的表达。

项羽与刘邦的故事学生大多早已略知一二,但知之不详,那么这两个人的的庐山真面目到底是怎样的?同学们,你们又更欣赏哪一位?在学习《鸿门宴》的时候可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并最后形诸文字。在批阅学生作品中,笔者发现,有些学生能从何为英雄、人生价值、人性真伪、历史功过等方面对比性地探讨这两个人物,并从课文与《史记》中挖掘论据,写得情理并茂。

《荆柯刺秦王》中的荆柯是一个抗暴的英雄,还是一个冷血的杀手?是一个有理想的国士,还是只是一个尽职的门客?在教学时可以结合课文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探究这些问题,也可以介绍历来的读者对荆柯的评价,使学生能在一个更高的基点上作更深入的思考。

焦仲卿与刘兰芝的故事可以引发学生对爱情、责任、孝道等问题的思考,李白苏轼等诗人在自己的作品中展示出的自我的生活姿态,可能引起众多学生的追慕;窦娥与哈姆雷特的悲剧,可以引发学生对时代与人性的质问。

让学探究这些文学人物的形象并思考由它们启引的的社会、人生与人性问题,应是教材编写的本意。而让学生以作文的方式进这行系统、理性的表达,则是实践这个教学目标的良好途径。

5、以上四种读写结合的方式仅是举例性质,根据学情和教材特点,还可以选用写读后感、续写、扩写、改写、驳论等诸多方式。

                   三、读写结合的教学意义

一是使阅读有目的,使写作有起点。在读写结合这种教学模式中,为了写好自己的作文,学生会更主动学习课文的情采和写作技巧,更主动的领会和评判课文的思想感情,使阅读更有目的性,也更有成效;学生写作时最苦恼的事恐怕是不知道写什么和知道写什么但却不知如何表达,而读写结合提供给学生借鉴和评判的对象、议论与抒怀的起点,当可有助于解决学生的这两个写作难题。

二是破解权威、亲近经典。当教材中的经典篇章成为学生借鉴与评判的对象时,它们不容质疑的外在权威性消失了,它们不再是学生只能仰视的巨人,而是可以对话的朋友;当学生运用课文的写作方法、思维角度进行写作的时候,当文学人物进入到学生的议论视野与情感领域的时候,课文就不会死在历史的纸张上,而是活在学生心中。

三是使学生在对话中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写道:与文本展开对话……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3]学生的写作过程是一个努力表达自我的过程,这个过程具有探索性、反思性,是一个梳理建构自己的精神世界的过程。而教材中的经典著作作为参照与资源参与这个过程,则有利于使学生建构出一个更丰富、更健康的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1][3]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04版,第8页;第6

[2]徐飞,高中作文教学的尴尬现状及冷思考[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