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   A A A

数学课堂教学之我见

作者:蒙桂清    |    发布日期:2012年08月11日
点击次数:

高中新课改是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其中主要的培养场所还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开发学生创新能力上,有它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所以,作为教师就是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育本质观。努力提高课堂教学中的效率。关于如何提高课堂教学中的效率,本人有以下几点的看法。

一、坚持学生主体地位,彻底把课堂还给学生

   新型的师生关系的本质是民主和创新,在这种关系中,学生体验的是平等、自由、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教师的活动也不再是依据既有模式灌注现成知识。而是应对学生活跃的思维不断营造出有创意的教育策略。在师生平等相待的情境中,师生们共同面对的就不仅仅是知识和教材,而是更为广泛,更为充实的现实生活。但问题在于教师们没有意识到,要培养具有主体精神的人,必须把尊重学生人格作为热爱学生的前提。否则,这种严厉的爱的结果只能是造就了一批“听话的孩子,学习的机器”。而未必是具有主体精神创新意识的主人。为此,作为教师,就应着力营造课堂民主、和谐的氛围,建立合作、伙伴式的新型师生关系。在课堂上,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应该形成一种民主、平等的氛围。这种氛围,更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而有些教师平时只顾忙忙碌碌的教书,不注重研究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不注意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不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去努力,只是盲目的追求个人权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顾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教育规律,是否防碍学生的身心发展,而一味要求学生尊从教师的要求。学生只能围着教师转,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有话不敢讲。这样的课堂教学只能使学生身心受到压抑,思维被限制,教学效果自然难以提高。因此我们应关注学生潜能的开发和思维训练。力求课堂科学规范,不追求固定模式。而是开放课堂过程,建立师生民主、和谐的伙伴关系。

让学生自己学起来,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必须合理科学地安排和精心的设计课堂结构,优化教学过程,课堂上让更多的学生主动读书,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动手操作。学生在课堂上可以有选择地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有选择地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作业。教师要善于诱导,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放手让学生大胆想象,写自己最感兴趣的事,说自己最想说的话。干自己最想干的事,教师还要因势利导,利用课堂尽有的教学资源,还课堂于学生,还学习于学生,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返朴归真的本质所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着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展示人人主动学习的机会。只有将教学过程开放化,让学生想说就说,想讲就讲,学生说才能体现个性化。只有将交际形式多样化,面向全体,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成为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

二、把握学生心理规律,确保课堂教学有的放矢

学习是一种内心的自觉活动,要使学生兴趣盎然地、主动地、愉快地学习是教学追求的目标,重复多次地学习固然必要,但机械、被动、令人厌烦地将知识拼命灌输给学生,永远事与愿违。顽强和学习精神固然可贵,但已到疲劳极限,昏昏欲睡时,继续坚持,无疑是自欺欺人,可能运用题海战术能使学生在数学成绩上能有所提高,但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能使学生丧失学习乐趣,为分数而分数,这是传统教育中最大的失败之处。高中新课改的教学目标,应该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完成教学内容的同时,培养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学习任何一门功课,学生有求知欲望,是学习这门功课的原动力。一个优秀的教师就是启发求知的高手。在上课时,作为教师要放下架子,消除地位差,以缩短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教师要从爱护学生的角度出发,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创设一个师生心理相容的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把学生作为自己的同志和朋友,使学生感到心灵自由,人格平等,从而“亲其师、信其道”。使学生在一中具有充分的心理自由的环境中思想、行动都得到全方位的解放,同时要容许学生“不规矩”,让学生有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要让学生说出自己不同的见解,让学生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得淋漓尽致,切忌简单粗暴否定学生的观点,这样不仅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会使学生对你这个教师产生反感情绪,对将来的教学是大不利的。因此,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让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化。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能仅满足于“讲清楚、讲正确”,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在探索中品尝探索的艰辛,享受成功的喜悦。

三、公正、科学的评价,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师要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有优点,坚信“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用”,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扬长才能避短,有了优点,就有了进步的支柱、发展的希望。事实上,每个孩子身上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优点。教师要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帮助学生找到其赖以进步的优点,并点燃学生前进的希望之火。 评价的主要方式应该是鼓励和表扬,尤其对于“学困生”更要如此。作为教师,在选择评价方式时,要更多地采用鼓励、表扬的评价,使学生易于接受、理解,收到积极的效果。 对学生必要的批评和适度的“惩罚”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同样必不可少,关键是教师要把握好“度”。教师在批评学生时要注意方式方法,善意的批评或适度的惩罚,学生是能够接受的。要营造师生相互尊重和信任的氛围,要讲究批评的“艺术性”。如在鼓励的同时指出其不足,融批评于鼓励之中;表扬其他同学时“旁敲侧击”,提醒某些同学的不足等。

总之,在新课改中教师的所有工作就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而用好了课堂的45分钟,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