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   A A A

邓汉光:如何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

作者:邓汉光    |    发布日期:2012年08月11日
点击次数:

如何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

 

     邓汉光 

 

摘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为了切实减轻学生负担,真正把时间还给学生,必然使课时压缩,授课时间大量减少。但是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得不提倡“题海战术”,可是这样的做法又违背了素质教育改革的初衷,所以教师应该改变教学思想,改变教学思路,改变教学方法,改变课堂教学教师的主动性,尽可能的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教学计划    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    兴趣    教育思想    学习方式

生物科学教育的主渠道是生物课堂教学,如何实现生物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课题,这也一直是我所关注的问题。有很多教师认为高考制度一天不改,学生也就一天不能放松,每天都要在题海战术中练习,其实不然要提高高考成绩,可以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起,老师应该教得有效,学生应该学得有效。老师教得有效,是要看老师是否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是否创设出有效的学习情境,是否营造出了学生快乐主动的学习,是否融合多种教学方式,精心地组织学习活动。学生学得有效,主要看学生是否扎实有效地掌握了基础知识,学生的学习技能是否得到提升,学生是否体验了学习的乐趣,是否体验了自信与成功,是否掌握了科学素养。

我认为要想实现生物课堂教学的高效率,生物教师必须做到:

一、要精心设计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的火花。课堂上有效地设疑置问,可以迅速抓住学生的思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他们的思维,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进一步使他们产生渴求掌握新知识的欲望,大大刺激他们的学习兴趣。

要科学提问。问题太简单,不仅无利于学生的思维训练,而且还容易浪费课堂时间。在听课过程中经常遇到这种情况:老师把题目分析得一清二楚,之后再问学生是不是、对不对。这种提问的必要性暂且不说,只从学生异口同声地喊“是”或“对”即可知其效果:看似学生都会,实则是“花架子”,把学生当成听课机器,根本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还有的教师在提出问题后根本不留时间给学生思考,不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让大多数学生感到困惑。 

如何才能科学地组织问题呢?首先,要科学选择提问内容。太简单的内容自不必说,但如果问题太难,超出学生的知识范围,白白浪费掉很多思考或讨论时间也于事无补。可见,设计的课堂问题既要有思考价值,又要考虑学生实际,这样才能使他们通过思考获得成功的愉悦,从而提高时间利用率。其次,提问之后要“等一等”,哪怕只是几十秒钟。让所有的学生开动脑筋,进行思考,为解决问题作出自身努力。经过这一点时间的思考,他们也许就能恍然大悟,不仅省去教师讲的时间,而且有利于面向全体,提高课堂效率。还有,在学生思考时,教师要掌握介入指导的时间。如果学生还没有充分地自主探究就介入,就会减少学生本可以自主发现的机会;介入过晚则会让学生过久处于迷惑状态,造成学习兴趣降低。当然,根据实际情况,有时教师无需介入,学生们就能解决问题。

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设问方法:一是借助直观方法,设置疑问。通过课件演示,借助课本的注释等。让学生在直接的感观作用下,经过自己的理解,分析,得出结论。二是连环套式设问。在课堂教学中,抓住一个疑点,进行连环设问,将知识进行横向、纵向联系,从而达到复习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目的。三是以错纠错式设问。对于教学中学生易错或概念易于混淆的难点进行教学时,可在错误的前提下将学生卷入错误,再通过提问设法让学生发现错误,并纠正错误,从而增强了明辨是非的能力。四是反弹琵琶式设问。对于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为了进一步弄清知识的疑点,加学生印象,可以围绕中心疑点从不同角度设问。

二、狠抓备课环节

1、以新课程标准为导向,强调教师的“有效备课”。众所周知,备课是教学的重要行为之一,是教师上好课的关键,如果备课无效,教学就必然无效。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往的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因而备课的重点往往放在知识的习得,技能的训练上。教师不仅要考虑课堂上让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更应考虑这样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作用,要时时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如对教材的处理是否能吸引学生学习;问题的设计是否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教学过程有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等。

解读并超越教材。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的过程是教师“用教科书教”的过程,而不是“教教科书”的过程。这说明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教师是教材的理解者、参与者、实践者。备课时,教师要钻进教材之中,有自己的钻研、解读和思考,否则,一味地接受和照搬,教师就只是充当教科书的“传声筒”、知识的“贩卖者”角色,而没有了自己的思考,很难将课上出新意和深意。另一方面,教师要跳出教材,超越教材。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既然是例子,说明教材并非是教学的全部,教师要摈弃那种唯教材是用的本本主义。要根据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予以补充、删节、修正,力争达到生物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2、、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课本, 设计高质量的教学方案,生物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注意使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及情感目标三方面有机结合。新课程标准和课本是教师教学的依据。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和吃透教材,才能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目标,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教学方案设计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一定要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与思想水平,符合学校现有的实际条件。这样设计出的教学方案才切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设计出的教学方案要充分注重学科特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也能充分开发学习资源。使教育寓教于乐,加深学生对生物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认识。

3、应有周密的教学计划。它包括:

(1)学年计划。

新的学年一开始,就应根据教学大纲制定学年计划,在上第一节课时,要明确告诉学生本学年的计划,使学生对本学年的内容心中有数。

(2)章节计划。

作为教师,每讲一章一节之前都必须有一个计划,把要讲的内容纳入计划之列。教师可在讲新课前告诉学生本节内容,讲课结束时告诉学生下节内容。这样可以使学生堂上学习有目的,堂下预习有纲要。

(3)周密的时间计划。

每讲一节课都必须合理的分配时间。比如说:复习提问、讲授新课、总结、留作业、自由复习的时间要合理分配,灵活运用,这样可以使学生们感到很有节奏、学习效果也好。

4、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

只有目的明确,学生才能分清主次,才能有的放矢,才能事半功倍。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教师一定要理解透彻教材内容。在讲课的过程中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时还要告诉学生哪些属于要了解的内容,哪些属于要掌握的内容,哪些属于要理解的内容,使学生能有侧重、有计划、有目的的学习。

三、要有灵活多变的授课形式。

众所周知,教材相同,但讲法可千变万化。讲课不能死搬课本,而应该灵活机动。特别是抽象的微观的知识点就应该更灵活些。比如细胞的有丝分裂,这部分比较抽象,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距甚远,学生不容易理解。但是,这部分内容却又是教学的重点、难点,因此,在讲授这部分知识时,就需要采用一些直观手段,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便于学生更好地感知、记忆、理解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应合理地选择、组合使用挂图、模型、投影、录像、多媒体等手段,展示或再现不同的生物及生命活动的微观情况。如我在上高中生物《细胞的有丝分裂》时设计了多媒体动画课件,用动画展示细胞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分裂期染色体的着丝点在纺锤丝的牵引下排列在赤道板中央、以及着丝点分裂、子染色体分开向两极移动的过程,动画的展示不仅可以形象生动地向学生传授生物学知识,而且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打破时空的限制,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同时,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还积极创设条件,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进行探究性实验。现在的高中教材,安排有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但我有时也会将演示实验及学生实验中的验证性实验改变成探究性实验,这样学生能有更多的机会去进行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这与目前新课程的理念是不谋而合的。例如我在讲解“酶的特性”之前先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把少量的新鲜动物肝脏剪碎放入试管,然后加入一定量的过氧化氢溶液,试管中顿时发生剧烈化学反应,产生大量气泡。这时把余烬的木条放在试管口,即可看到余烬复燃现象。在实验过后,我向学生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接着,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自学和小组的讨论探究,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性的讲解,这样的教学效果很好。

因此,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非常重要的。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灵活的采用各种教学方法。

1、实验法。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要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发现各种规律离不开动手、动眼、动脑的实验。比如说,讲“质壁分离”,通过做试验,可让学生们自己动手亲眼看到什么情况下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什么情况下质壁分离的植物细胞复原,然后总结出规律。这样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打比喻。

通过比喻可以让学生对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理论很容易的接受。比如讲DNA复制过程需要的条件(模板、原料、能量、酶)时,我先提出这样一问题:假如让你复印一份资料,试问复印过程需要什么条件?学生们的回答是:原始资料、纸墨、电源、润滑油等。然后我作了总结,这里的原始资料就是模板,纸墨就是原料,电源相当于能量,润滑油相当于酶。DNA的复制过程需要的四个条件就是:原料、模板、能量、酶。再比如讲“密码子”的概念时,我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发过电报吗?电报中的每个文字是用什么代替的?同学们的回答是:由4个数字来代替。然后我作了解释:在电文中人们称这相邻的4个数字电报密码。在遗传学上,由于一种氨基酸是由 mRNA上每三个相邻的碱基决定。因此人们把mRNA上每三个相邻碱基叫一个遗传密码。

3、做比较、提问题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以被动的接受式教学为主,学生是一个被灌输者,是一个接受机械、繁琐训练的受害者,这样的教学将学生思维捆绑住了,把活生生的学生变成机械人,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创造力、学生的个性、学生的智慧、学生的灵气都被打掉了。而新课标提倡开放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能动性、想象力、创造力、个性和灵气,在教学中得到展现。 新的课堂要富有活力,应该以活动为主线,这样,课堂教学活动不再是单边的而是多边的。在教学中营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刺激,多侧面、多层面为师生之间的活动创造条件。大力提倡自主性学习,自主学习的学习动机应是主动的、内在的,而不是被动的外面强加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疲劳。”因此,改变生物学习的方式,要从改变教学理念做起,在生物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责任感,把生物知识学习变成学生成长过程的需要。在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后,教师应帮助学生进行筛选、提炼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合作性学习,例如在学习减数分裂,筛选问题一:细胞分裂的方式有几种?在以前学习的有丝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DNA的数目,染色体单体的数目是怎样变化的?问题二:生物的发育起点是什么?如果生殖细胞的形成同样是通过有丝分裂,生物的后代将是什么样子?问题三:同学们通过仔细研读课文和图解,归纳对比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异同?学生通过回忆知识,串联知识,运用知识,引入新的知识,学习新的知识,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适时点拨,当学生对某个问题的思考出现思维障碍时,我们能以情因时创造性地采用灵活多变的点拨方法,必能使课堂奏出张弛有序、动静结合、抑扬顿挫的优美旋律。可采用语言,体态,眼神,旁敲侧击、在黑板上加符号等各种方法进行点拨。 

、精心设计作业,要以学生发展为本

新课程当中提出的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注意培养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我们还要培养学生与他人团结协作的精神与能力。根据这一新课程理念,结合本人在教学工作中的实践经验,我认为教师在设计、布置作业时应该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㈠处理好质量与数量的关系,从关注量向重视质转变。

多数教师认为,只有让学生多做作业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成绩。有这类想法的教师认为作业的类型并不重要,关键是要有一定的量,量变必定能导致质变。可是,只注重量而不重视质的作业负面效果更明显,危害更大:它会压跨学生,并使他们感到厌烦,没时间去从事更为主动的追求,并导致学生为按时完成作业而作弊或抄袭。如果教师不加筛选地、随意地、盲目地加大学生的作业量,往往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当前,各类学习辅导材料铺天盖地且良莠不齐,很多资料又是大同小异。因此,教师在设计和布置作业时应适量。这样,才能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从事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充分发展他们的天性,锻炼他们的能力。在质方面,教师应进行认真地筛选,考虑什么类型的作业有利于巩固学生课堂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的成绩;什么类型的作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什么类型的作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应挑选那些具有代表性、典型性、趣味性和富有生活气息、充满时代感的作业,力求少而精,力争给学生的作业能够“以一当十,举一反三”,做到质高而量精。这样,既能保证学习效果,又能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量。

㈡处理好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承认差异,分层布置作业。  

1、布置学生作业应因人而异。新课程观认为: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有它特殊性的一面,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同时特殊性也意味着差异性,学生间的差异客观存在。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同一内容时,实际具备的认知基础和情感准备以及学习能力倾向不同,也就决定了不同的学生对同样的内容、任务的学习速度和掌握它所需要的时间及所需要的帮助不同。如果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求所有的学生必须在同样的时间内,运用同样的学习条件,以同样的学习速度掌握同样的学习内容,并要求达到同样的学习水平和质量,就必然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有的学生根本不知从何“入口”。因此,教师布置作业就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水平,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因班而异,因人而异。在设计和布置作业时要有梯度和区分度,要分开层次,不拿同样的作业去对待所有的学生。比如,将作业分为课堂独立完成作业和课外思考作业;也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把学生分成几个不同层次的组,然后分层布置作业,分成必做题(基础题)和选做题(提高题);有的同学要全做,有的同学可以只做基础题,少做或不做提高题。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才能让不同情况、不同程度的同学都得到提高,都感到满意。如果一概而论,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必然造成一些程度好的学生“吃不饱”,而基础不实、程度不高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一些学有困难的同学,对于一时没能理解或无法解决的问题不能真正理解,都会因种种原因不去向他人求教,最终只能是不做或者迫于教师的压力而抄袭他人的作业。   

2、分层作业持之以恒。对班级中的优等生,可布置一些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需要独立思考的题,布置一些发散求异的题;对中等生要抓住夯实基础知识、加强基本训练这一环,注重读题能力、观察分析能力的培养,布置一些叙述性、辨析性习题以及程度适中的题目让他们做,逐步提高他们的解题水平;对平时作业有困难,经常要在别人帮助下才能完成(包括抄袭他人作业)的学生,则可布置一些通过翻书就能找到答案、依样画葫芦的题目让他们做,以便他们熟悉最基本的知识。对于学有困难的学生,我们应持有一种“抢救”的态度,以满腔热情耐心地引导他们,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持之以恒地对他们进行辅导。通过这样的分层布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满意,都能有不同的收获和提高。

㈢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寓学于生活实际和研究,设计实践性和探索性作业。

《课标》指出生物科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经济活动等密切相关。《课标》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地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并能运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或作出相关的个人决策。

而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在设计和布置作业时,往往只布置枯燥的、理论性的书面作业,忽略了实践性、体验性和操作性的作业。事实上,学生最不愿意进行机械的抄写,最不愿意背诵、记忆纯粹的概念。如果老师们在设计和布置作业时,把来自于实践的理论知识和丰富多彩的客观世界联系起来,让作业贴近生活、接近社会、融入大自然,学生既乐于接受,又能巩固掌握所学的课本知识,岂不两全其美?学以致用,是教育追求的目标。常言道,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学得好、能力高。学生学到的文本知识,只有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亲身参加实践活动,动口、动手、动脑,才能灵活运用知识,把知识转变为技能,形成能力。

 探索未知是最引人入胜、最具诱惑力的学习过程。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还要善于挖掘教材知识的潜在功能,通过延伸、演变、拓展,让学生在迷惑、好奇的情境中进行探索,使学生从模仿习题转化到对知识的研究上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作业量过大会挤走学生应有的欢乐时光,暗淡了青少年绚丽的七彩人生。作为教育者,要多从学生的终生发展去着眼,少一点分数情结,多一点人文关怀。对学生的作业布置不应单纯靠数量取胜,而应求质变,教师的作业设计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要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的需要,要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融,普通的作业活动,应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只有这样,作业才会充满魅力,学生的灵气才能得以展现,也才能使学生的作业真正作到“轻负高效”。

当然,要作到学生作业真正“轻负高效”,对老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是要求老师必须真正领会新课程理念,改变传统的作业观;要求老师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知识量,开拓知识视野,拓宽知识面,成为一名学习型老师。惟有如此,老师才能布置出高水平、高质量、高效能的作业来,才能培养出具有真实本领和创新实践能力的有用人才。

生物教学效率的切实提高,必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教师与学生之间必须形成互动,只有真正发挥学生课堂的主动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努力营造处处课堂、时时课堂,把生物学习融入课外活动中,使学生在“乐真、乐善、乐学、乐恒”的心境下,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赢得学习兴趣,在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中学得知识归,增强学生生物学习的能力,使生物课堂效率得以充分提高。

五、可以适当加快教学速度。

教育学家梅丽尔·哈明认为,当教师在课堂上以快节奏讲述课堂内容时,学生更容易全身心的投入。采用快节奏教学能够引发学生高效参与,是实施高效教学的一种有效策略。教师在加快教学节奏时可以尝试通过一些快速问答训练、快速联想训练来激发学生的参与度。例如:在《光合作用》一课的小结阶段,我利用了3-5分钟在全班进行了一次快速问答训练,学生就本部分内容进行提问与回答,第一位同学设问,第二位回答,答完后大家给予评断,若错误给予纠正,若正确则这位同学继续给下一位同学设问,注意在这个环节中问题不要重复。这样不仅巩固了知识,更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地学习。在高三的复习课中,也可以多用用快速联想训练。如:复习《细胞》时,提到植物细胞的细胞壁结构,复习了细胞壁的功能、成分,鼓励学生联想一下其它具有细胞壁的生物种类,它的细胞壁成分,还有植物细胞工程中与这相关的知识点,提醒学生联想回忆要迅速、全面。这样能有效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注意前后知识联系。教学快节奏并不是一味地求快,而是运用合理的手段引发学生高参与,有较高程度的师生互动。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动态系统,教学效率受许许多多因素的影响、制约,然而追求教学的高质量、高效益,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每位生物学科教师的强烈愿望,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的一般规律,采用各种方法,创设新情况,提出新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1] 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8,1-9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2-52.

         [3] 张汉光,周淑美著.生物学教学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7,10-98.